河北新闻网

赵 婕:站在历史与经济面前,该何去何从?

    清明节这天,一群日本老兵照例千里迢迢赶往济南琵琶山下的“万人坑”祭拜长眠地下的遇害者,但这一次,赎罪人发现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变化——— “万人坑”的石碑不见了。据悉,此地已卖给开发商,不久就要建高档楼盘,这意味着他们再也没有祭拜“万人坑”的机会了。(4月9日《济南时报》)

    人们常说“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但历史不一样。过去的事情我们不能不提,尤其是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3500万中国人来说,我们怎能说忘就忘。历史是用来铭记的,我们从书中学到了历史,却亲眼看不见历史,像“万人坑”这样“活的历史教科书”,政府为了经济利益说抹杀就抹杀,而且还是如此光明正大,连来赎罪的日本老兵都不解,这让我们国人怎么能理解?

    在网上找到的历史资料,笔者罗列出来一部分供大家阅读:因为要建高尔夫球场,“吉林抗日第一人”冯占海的墓碑被吉林瀚星集团雇来施工的工人推倒了。(2010年10月8日《新文化报》)“九一八”事变时炮弹落地的“第一坑”如今已成一处垃圾场。(2011年9月16日东北新闻网)。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旧址因缺钱修复破败不堪已经沦为歌厅。(2011年9月16日《北京晨报》)重庆近半抗战遗址因建设用地需要而消失。(2011年9月18日《京华时报》)。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纪念碑和墓碑却保存的较好,每年政府都会组织学生和群众去扫墓,以此让我们的国人缅怀这段历史。笔者认为,这样的扫墓可能作秀多余教育成分,“万人坑”带来的震撼当然远比扫墓来的强,你可能记不住这是谁的墓碑,但你一定会记住那漫山遍野的累累白骨。

    难道经济利益就真的高于一切?如果我们连历史都能用金钱衡量的话,就太可悲了,可悲在我们自己的觉悟和那些来中国赎罪的日本老兵回国之后对中国的嘲笑。如果受害国自己都不认真对待历史,那侵略国否认历史的态度就会更显的有理有据。你把坑填了,遗址拆了,建起高楼大厦,配上灯火辉煌的霓虹,那些逝去的冤魂,该找谁来慰藉?可能我们的政府官员家里没有过去因为日本侵略而家破人亡的故事,或是出于政绩考虑短期效益胜过一切。这一点上,笔者十分赞同柏杨先生写出的那本恨铁不成钢的《丑陋的中国人》,我们在指责日本篡改教科书、不正视历史的时候,更应该深刻反思反思自己对历史做了什么。

    希望我们的政府能从“钱眼儿”里钻出来,在这个物质生活极度泛滥,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二十一世纪,还能珍惜珍惜那些代表着精神的“物质”吧。经济发展可以让我们忘了历史,这绝对是个悖论。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联系方式:18931159383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