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杨文瀚:“中国式过马路”背后的行人心理

    4月10日,北京市把全面治理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作为交通秩序整治的重点,将通过纠正、教育、批评和处罚等措施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新华网)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汽车驾驶人首次突破2亿人,机动车保有量达2.4亿辆,庞大的机动车数量带来的是机动车、行人、非机动车之间“路权”冲突的不断升级,行人和非机动车车乱穿乱行,给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带来了严重的隐患。“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行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现已成为交通治理的“老大难”问题,继北京道路治理工作开展之后,全国各地开始“动真格”,对行人及非机动车的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整治。

    之所以“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久治不愈”,通过批评教育也好,媒体曝光也罢,甚至是安排交通协管员监督也“无法阻拦”行人过马路的“决心”, 反而有着愈演愈烈之势,究其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行人普遍存在以下三种心理,要“治愈”非得从这三种心理入手,各个突破,方能见效。

    一是优势心理,“能”字诀。如今法律规章对机动车的“施压”不断加大,机动车辆见到行人唯恐“避之不急”,新交规明确规定“驾驶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不按规定减速、停车、避让行人的一次记3分”,所以给行人造成了心理“优势”——“无论是红灯绿灯,反正汽车要让我先走,更不敢碰到我,我怕啥。”正是这种心理“优势”给行人吃了颗定心丸,另行人感觉“能”这么做,渐渐的便会更加“从容”行事,无所顾忌。

    二是从众心理,“凑”字诀。“中国式过马路”行为中,有一类人是“不看红绿灯,凑够一拨人就走”,而这“凑”字体现了行人的从众心理,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别人没事自己也不会有事,是一种法不责众心理在作祟。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摆在道路两旁的鲜花,是装扮城市的一道风景线,而一些人竟私自采摘、移挖,一个人采了,马上就会有另一个人跟着采,不久鲜花就被“抢采一空”,从众心理导致了人们的盲目,蒙蔽了人们判断是非对错的眼睛。

    三是侥幸心理,“敢”字诀。好多行人多马路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就是一个“敢”字,若真是遇到迎面的机动车,机动车也会避让,能过就过去;要是机动车不避让,不能过再退回来等;正是存在着这种侥幸心理,让行人“敢”过马路,也没有想那么多的后果,一次两次过去了,也就形成了思维定式,以后每次还会这么干,久而久之在这些人眼中红绿灯不复存在,斑马线不复存在,机动车也不复存在了。

    这三种心理的的最大危害就是让行人对交通法规的“无视”,是漠然、是无所谓、是又能怎么样的态度,这种无视,或是不经意的、或是主观故意,给道路交通带来了混乱,给自身安全带来了隐患,这些态度用在对待过马路上还是小事,怕就怕一旦无所约束,渐渐成为对待人生的态度,那时将会贻害一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小事做起,从过马路做起,端正正确生活的态度,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争取人生出彩机会,共筑美好“中国梦”。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联系方式:18931159383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