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熊传东:谁为农民变市民买单?

    长期以来的低成本城镇化,致使大量农民工“融不进城市、回不去家乡”,享受不到城里人的待遇和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就是要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让更多农民工享受均等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见12月2日人民网)

    城镇化本质是农民市民化。然而,农民变市民成本有多高?农业转移人口如何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当前有哪些制度瓶颈急需突破?谁为农民变市民买单?只有破解这些亟待的问题,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才得以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入。

    农民市民化,不是《吕氏春秋•求人》中传说的不衣不裳的“裸人”,而是“洗脚上田”、“去泥穿靴”的由新农村到新城镇演绎而来的“新市民”。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和农民逐步成为市民,随之由此而衍生出来的问题自然也不少。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农民工总量逼近3亿人,其中,“80后”、“90后”农民工群体占比较大。

    显然,由新农村到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民的切实愿望,因为不仅能拉动内需,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民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实事上,目前现有的农民变市民后,不少地方,因为失去了土地和耕地,原有的“国有不动产”一律由当地基础组织统一“出租”,每年每户农民家庭只拿到较少的生活补助,年轻的只有靠继续外出务工补贴家用,对于年老者绝大部分生活来源全靠子女供给。

    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诸多问题却无法短期内解决。户籍在农村,就业却在城市;家属在农村,而劳力在城市;生活虽在城市,而根基却在农村。梦想与现实依然有距离,特别是,诸如就业、医疗、社保、教育、住房等问题,无法真正共享市民待遇。

    就好比左脚虽跨进了城市的门槛,右脚却被排斥在城市大门之外,如今农民只生活在“城乡双重边缘化”里,属于“半城市化状态”。

    那么,随着我国大规模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民的“市民梦”到底还有多远?城镇化的阻碍是什么?

    应该说,从“土地的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这是对城镇化理解的一个进步。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刚过50%,按户籍人口计算约为35%,远低于发达经济体,也低于处于相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而城镇化依然面临重重体制阻力。一个严重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二是城乡户籍改革的严重滞后;三是分配制度等公平公约数严重失衡;四是个人收入与物价调控的严重落差。

    由此看来,要让城市的便捷舒适生活,让农民工得以共享,才能算得上是让农民身份融入到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市民。待遇虽不是唯一诉求,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显得刻不容缓,关键是要让农民能够感受到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才让他们在城市里安定下来。

    当然,如果公共消费的平等性程度不提高,厚此薄彼,公共消费就会起反作用,使贫富差距扩大的循环不断扩大。这些都是阻碍农民市民化的决定因素。

    其实,不难理解,农民市民化的前提条件就是:公共消费要到位。农民进城,首先要有房子住,然后是落实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如公共卫生、公众生活、社会管理等,还有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社会保障、就业指导和培训上岗等。如果这些公共设施不到位,农民再有钱、再有信心,也不敢放弃土地进城当市民。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希望能留在城市,也逐渐具备了留在城市的条件。农民市民化是现阶段我国推进城市化的重要任务。公共成本能否承载起农民市民化之重担?是考验当代城市管理者和决策层的重大实践课题。

    说到底,如何推动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一是应分类推进,刚进入城市的农民,先要解决工作机会;二是常住人口侧重制度保障,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要以常住地为依据;三是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是增加和提升城市公共管理水平与公共设施建设。

    农民市民化,不是简单的农民迁入城市,要真正的将进城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等,这才能称之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高质、均衡、和谐和向善的城镇化。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