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王旭东:批评“实名制”,让批评武器实至名归

    中央纪委日前对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发出通报,包括黑龙江副省级干部付晓光、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司长孙国庆等在内的多名领导干部受到党纪和政纪处分。与中央纪委之前三次通报更进一步的是,此次通报不仅人数更多,而且对违规违纪干部直接“点名”。(12月1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之前的通报,“屏蔽”当事人的姓名,对此,网友进行过“点名批评”。现如今,点名通报、点名批评,网友赞道:点名批评,这个可以有,应该有,必须有。此举,不是简单的形式上变化,而是不简单的实质上变化。点名批评,表明我党反腐败的决心与态度,表明执行相关规定的刚性与严肃性;同时,批评“实名制”,让批评这一武器“实至名归”,让违规违纪者“出名”,让常在河边走的人不敢湿鞋。

    “不点名批评”就是“批评的雾霾”、“批评的PM2.5”。相当长时间里,“不点名批评”成为批评的主体,官场奉行的“潜规则”,严重一点讲,快沦为“批评性保护”。其危害性诚如有关专家所言,地方上常有不点名批评、隐约点名批评的习惯,为了照顾同僚的情面,这实际上都是将被批评对象虚化。对社会公众而言,如同雾里看花,要凭猜测、打听去知晓是哪个部门、哪些人违规违纪了。这样的批评实际上不利于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实现。

    利器再锋利,不用也会“生锈”。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可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也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路径之一。有观点认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抵御各种政治灰尘和腐朽思想侵蚀、纠正自身错误、清除党内不良作风的有效武器,是解决党内矛盾、维护党的纪律的基本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利器”之“利”,“利”在时时砥砺,“利”在不断交锋,在砥砺中清除思想上的污垢和灰尘,在交锋中锉除行为上的懈怠和散漫。

    点名批评,点中要害——点中防微杜渐的要害,点中侥幸心理的要害,点中下有对策的要害。点名批评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值得提醒的是,千万不能“点到为止”,或止于这一次的点名通报,或止于中央纪委的通报,要让点名批评成为“惯例”。唯如此,才能“别了,不点名批评”,才能驱散“批评的雾霾”。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