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朱永华:不能让农村成为山寨商品的集散地

    春节临近,在四川省金堂县赵镇弯弯街批发市场一家主营副食的店铺,记者发现既有正品的大白兔、徐福记,也有山寨的“小白兔”、“徐记”,包装极其相似。店主告诉记者,商品主要销往农村,山寨的七八块钱一斤,正品的二十四五块钱一斤,掺在一起卖,不容易看出来(1月19日《人民日报》)。

    实际上这原本就已经不是新闻,山寨等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并不局限于春节前这种“黄金销售季节”,而是由来已久,媒体报道也是屡见不鲜,在一些农村集镇的销售摊点上,各种“名牌”商品和小食品琳琅满目,但仔细一看正如报道中所言,其实都是山寨货,娃哈哈成了“娃洽洽”、“娃恰恰”,康师傅成了“康帅傅”等等,但由于价格低廉,不易识别,再加上农民安全意识差和贪图便宜心理,有时只能无奈的接受。

    居住在城市里的家庭,由于信息掌握较快较多,文明程度相对较高,加之很多家庭经济上比较宽裕,对于食品商品的卫生安全非常在意,特别是对孩子的食品卫生安全往往更是放在重中之重,再加上城里面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相对完善,对于一些作坊企业的“山寨”和假冒伪劣食品以及大企业的过期食品难有进入市场的空间,无良企业和商家的产品在城里难以立足,便把销售的目标瞄准农村市场,像报道中的这些用山寨和正品混在一起销售的状况,城里超市基本就不可能存在,但在监管薄弱的农村市场却成了“潜规则”,无良企业和商家显然已经把农村市场当成是自己倾销产品的集散地,把农村尤其是孩子当成了“山寨”和假冒伪劣及过期食品的“处理机器”。

    确实,很多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的农村家庭,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孩子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养家,留守儿童相当普遍,本来他们的经济条件就比较差,能给孩子购买小食品的零用钱就少之甚少,再加上很多农村家庭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小食品的卫生安全状况,传统的消费观念就是“价廉物美”,以至于让这些山寨商品大行其道,给农村家庭尤其是孩子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带来很多隐患,因食用这些小食品所发生的危害事故也是层出不穷,同时,也由于农村市场的监管乏力,即使发现了这些山寨和假冒伪劣过期食品,由于进货渠道复杂混乱,又缺少相应的手续证据,出现问题的查处也是相当困难,有些甚至无法查处。

    笔者以为,要遏制和杜绝这些山寨等问题食品商品在农村的泛滥,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是食品卫生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农村集贸市场以及个体小商店的监管查处力度,针对农村里的商店规模小,本小利薄及分布乱的特点,对商店以没收假冒伪劣商品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教育商店主守法经营。同时,工商及市场监管部门,对于城乡市场的监督管理也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城乡有别,对生产山寨、假冒伪劣商品的作坊企业和批发商做到严惩重罚,并形成长效机制,尤其是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校周边、附近,特别是以农村孩子为主要销售对象的商店进行严厉的整顿,发现问题从重处理,另外,相关市场监管部门还应同农村村委会进行联防联动,教育广大农民提高食品商品卫生安全意识,改变传统消费观念,不让这些问题食品在农村有销售的空间的渠道,多管齐下,余以为,山寨商品充斥农村的现象也一定会的得到有效的遏制乃至绝迹。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实用资讯
热点专题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4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