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动态

张德艳:发展应走出环境污染的怪圈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4-06-06 14:42:38 责任编辑:霍骋远

    4日,四川省环保厅通报2013年度四川省环境质量状况,并对2014年四川省黄标车治理以及空气监测站工作进行部署。2014年,四川省环保工作重点指向大气、水污染方面,并出台《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据通报,2013年四川省89.2%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比去年下降7.6%。今年10月底前,四川省将完成第一期8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省直管站建设工作,加速完成19个省直管空气监测站工作。(6月5日 四川日报网)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集中,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越来越多,污染物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不得不说,环境污染与过去一味追求GDP增长,谋求不科学的迅猛发展有着直接联系。时至今日,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之一。

    有一种论调曾经盛极一时或者现在仍然在中国有一定市场,那就是:中国要发展,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经济发展上去了,我们才有能力和精力去治理环境。笔者认为,持这种论调的人,如果他是政府官员,他绝对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他是一个学者,他绝对要误人子弟;如果他是一个青年学生,他绝对没有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而是人云亦云。可以说,我们的很多城市如今面对的雾霾问题,就是这种论调种下的恶果。《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的出台以及对黄标车的治理绝对是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

    试问,经济发展真的不能与环境保护共存吗?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悖论。就环境与GDP的关系看,经济建设总是以一定的环境为依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实在无异于剜心头肉补眼前疮,是得不偿失的。笔者所在的家乡就目前来看可以算是一片净土,在探索发展道路和途径时,必须总结经验教训,转换思维,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做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权衡。不丹这个小国家可以算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的典范,他们将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置于经济发展之上,衡量发展的标准是国民幸福总值。因此,认真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科学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人类一直以“万物之灵”自居,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却一直忽视着大自然这个“如来佛祖”的存在。人类能不能像孙悟空那样获得新生,回归正道,就要看人类的反省,以及反省之后的行动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攥紧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争取低碳经济竞争主动权这把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