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动态

徐 娟:认证变“认钱”砸的不仅是牌子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4-06-17 15:50:04 责任编辑:霍骋远

    认证是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服务、管理符合相关标准,然而,有媒体记者经过数月调查暗访,发现在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玩具业产品认证、农产品有机认证三大领域,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盛行,弄虚作假走过场司空见惯,一些认证已沦为部分企业自我美化的“假面具”。一家认证检测中介代理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现在的ISO9000认证基本上是“给钱就能做”的认证。(6月16日《新京报》)

    现而今,相信不少消费者与笔者一样,大到购买汽车、家电,小到添置日常生活用品,甚至到超市买把蔬菜,都会习惯地看看产品是否有认证标志。但随着越来越多认证变“认钱”的曝光,认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消除产品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扭曲。

    认证本身没有原罪,有罪的是把认证当作“认钱”的各种认证机构。如果仅仅追责至此,还远远没能触及问题的本质,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我国的认证工作起步时主要靠政府推动,认证机构的人、财、物都基本上还保留在政府部门之中,被人们戏称为“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坐行业的轿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前些年,媒体曝光的“全国牙防组”虚假宣传事件,这个认证机构就是个典型的半官方机构。由于认证机构运作的封闭性,加上公共权力的背景,所以不论从外部监督还是内部监管上看,都处于真空地带。失去监督的权力,不上演出认证变“认钱”的闹剧才怪呢。

    认证变“认钱”,从表面上看受害的是广大消费者,砸的是被认证产品和认证机构的牌子,更损害了政府的社会公信力。从长远看,虚假认证还将严重伤害本来就很脆弱的社会信用体系,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整治认证行业乱象,应当从制度上特别是从法律层面的制度设计上着手。认证对于我国而言是舶来品,与一些发达国家的认证行业走过的百年历史相比,也是一个年轻的行业。发达国家认证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政府在认证活动中并非处于主导地位,主要是通过立法规范扮演宏观调控和日常监管的角色。我国的认证制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彻底撇清政府部门与认证机构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斩断两者之间的利益链条,让认证行业真正回归市场。在此基础上,再从立法层面明确认证机构的法律地位与法律责任,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的监督责任。唯此,断了政府“奶水”,没了利益纠葛,有了内外监督的认证机构才会真正长大,承担起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