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动态

付晓波:“三问”交通“红灯”乞讨者

来源: 2015-01-05 09:18:47 责任编辑:霍骋远

    春天有妈妈背着宝宝乞讨,夏秋天有老婆婆卖白玉兰,冬天有人主动擦车,一年四季都有人上前插小卡片……最近在南京红绿灯路口,又出现了乞讨一族,网友们感慨,“真是用生命在乞讨”。这些人,既让人心生怜悯,又让人有些反感,很多市民都说,很纠结,想给钱,但又怕助长他们这种危险的行为。南京市救助站表示,这些人大多拒绝去救助站。交警也同样无奈,“前脚刚劝走,后脚又回来了”。这部分人该如何管理,成一大难题。(1月3日新华网江苏频道)

    汽车站、火车站、地铁、景区……今年来,“丐帮”的身影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他们不怕拥挤、不怕寒冷、不怕没有尊严,也不惧生命危险,不断开发着新方式、新地盘……如今又冲到了交通一线,在红绿灯路口乞讨,而且是带着孩子、带着老人。笔者看到这里,在心酸同情的同时,不禁想对“丐帮”成员提出三个问题:

    第一问,“劳务”乞讨,是否就与“伸手”乞讨划上了不等号?无论是“伸手”还是“劳务”,只是乞讨方式的不同,用人们并不需要的“劳务”来换取善良者的同情心,跟“伸手”的方式并没有区别,都是“拿来主义”的延伸,都是不劳而获思想的现实表达,对地方、对社会都是一种形象的“污染”。长此以往,不仅仅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反而会得到人们的厌恶、社会的摒弃,最终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被淘汰。

    第二问,“红灯”乞讨,出现问题谁来负责?即使家庭贫困,本应作为家庭顶梁柱、社会顶梁柱的中年一代,却采取了乞讨的方式来讨生活,带着老人,带着孩子,穿流在车水马龙,穿流在“生命第一线”,很容易导致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如果出现问题,谁来负责?如果自己在乞讨中出现生命问题,请问老人与孩子怎么办?如果老人或者孩子出现问题,中年者是否会一辈子受到良心的拷问?乞讨者不要总拿着“自愿救助”的幌子来拒绝救助站、交警的帮助,如此“挣钱”也非长久之道,还是要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多一分责任感,通过正当的途径来满足生活、精神的需要。

    第三问,“携家”乞讨,孩子的教育如何做?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对文化知识的教育,更多的是良好品德、社会公德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言传身教比任何教育方式都显得更加重要。在孩子放假时带老人孩子出来乞讨,对孩子的身心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君不见,“看见记者拍照,孩子做起鬼脸”,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同时,也没有意思到尊严的流失。在孩子性格培养的成型期,就受到父母的乞讨影响,很难想象,等他们长大成人后能有多少的责任心、公德心,能做社会做出多大的奉献。估计,乞讨代代相传的可能性会比较大,慢慢形成乞讨家族吧。

    家庭贫困者自古有之,善者怜之、社会助之、国家扶之,如此多的途径可以脱贫、可以致富,但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前提条件:受怜者、受助者、受扶者的自尊、自助、自扶以及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为老人提供一个舒适家庭,为自己提供一份社会的认可,为孩子做出“正能量”的榜样,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那一份贡献,愿乞讨者三思、善者三思、社会三思,国家三思。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