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杰:不可对湖南大学“转学事件”掉以轻心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5-01-26 09:37:40 责任编辑:霍骋远

    湖南大学“211”“985”俩帽子的含金量不小,在湖南首屈一指。走出校门,毕业证上“湖南大学”这块敲门砖砸出的声音更响亮。于是,生意来了,腐败来了。日前的一则丑闻是,从其他学校一次性转到湖南大学17名研究生,转学理由五花八门,什么气候不适、饭菜太辣、油画过敏等,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要么有权有么有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想做什么都会探囊取物心想事成。

    1月25日“南都社论”指出,教育系统子弟,或者通过“权力交换”获得转学名额的其他部门子弟,都曾利用不公开不透明的运作,获得了转学的便利。类似于湖南大学17名转入学生的操作办法,由于之前一贯缺乏公示环节,个中存在的腐败问题都处于被隐瞒状态。今日拜网络所赐,让很多隐匿的“权力寻租”得以见光,但网络不是天然的解决问题的利器。在曝光之后,仅仅是湖南大学自纠自查,其意义并不大。相反,对于高校转学政策的细致规范工作,教育部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改革时间表了。

    大学被分为三六九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转学这件很正常的事情,却因此变得不正常起来。不正常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当初高考分数只能上二本或者三本的学生,竟然能够通过转学,进入到“211”“985”院校,这条“捷径”必然地成了腐败通道,是个公开的秘密。就跟那些偷渡者一样,他们一定是要去发达国家过幸福生活,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也要飞蛾扑火。

    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湖南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湖南省教育厅,对此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转学只是教育厅的一个小业务,但是所涉人数未必很小,除了一些正常的转学审批外,更多的是走“捷径”的转学者,考低分上好学校,不劳而获,他们并不觉得羞耻,反倒自认牛逼和自豪。从一定意义上说,每个走了“捷径”转学的学生背后,都有一连串违法违纪的教育官员,如果依法查办,就有一串官员丢掉工作失去自由。可是,又不得不承认,这些官员违法乱纪的成本太低了,通过审批得到好处之后,即使案发,也常常在自查自纠中毫发未损。

    我们甚至还相信,比湖南教育厅高一级的国家教育部,也有转学审批业务。一些学生转学到北大清华读书读研,不会没有。走通这样的“捷径”,需要动用什么样的关系,标注上什么样的价钱,我们虽然猜不出来,但是有个基本判断不会错,关系要硬,价钱要高,性价比十分吸引人。

    跟教育部门打交道,会明显发现,行政化的味道越来越浓。比如学生的学籍制度,就把学生管得死死的,学生读书跟着家长流动的难度越来越大。有的学籍信息纠错非常不易。高中学籍要在省教育厅管理,省市县三级流程,纠错需要几个月。小学生在一个区内不允许转学,学籍管得死死的。这一切的一切,统统在金钱和权贵面前化为乌有,只要你舍得花钱,那些制度和规定就成为破东西,一砸就烂。在老百姓看来,表面上是你管的严了,实际上是你敛财的门路又多了。

    笔者总是非常纳闷,学生读书有必要管得这么多这么死吗?为何不实施宽进严出的毕业制度呢?进口松一些低一些,出口要足够紧足够严,毕业证的含金量要经得起考验。基础教育,不能把学生管得太死,政府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学生自由流动,注册入学即可。高等教育,不仅仅要堵死学生“偷渡”之路,让转学不违背公平原则,还要充分给学校自主权,凡事以公开为原则,接受社会监督,不留任何让腐败滋生的死角。

    说实话,湖南大学“转学事件”还真是当今教育溃败的冰山一角,需要反思和堵漏之处实在太多,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