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本网锐评

以生命做祭献,绽放世间“恩德花”

2017-06-12 19:26:56 来源:河北新闻网

今天上午10时,磁县殡仪馆告别厅,邯郸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百余名志愿者及社会各界群众近千人,自发地送别一位年轻的红十字会工作者。她的名字叫杨海燕,面对即将逝去的生命,她选择了捐献器官,让生命因爱而延续。这是我国红十字系统第一例器官捐献者,中国红十字会专门派代表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6月11日 河北新闻网)

出身普通贫寒农家的女儿、河北农大毕业生、年轻的红十字会工作者,是杨海燕的“身份”,但做出的事情却令人肃然起敬:在因患脑疝病故之后,捐出一个肝脏、一对肾脏和两只眼角膜,挽救了3个人的生命,让两位双盲患者重见光明。自发送别的社会各界群众近千人,以肃立默哀的方式,来见证这个“让生命因爱而延续”的传奇。而令人感佩的是,海燕迄今是我国红十字会系统第一例器官捐赠者。

众所周知,红十字会是一个倡导救护和向善捐赠的社会公益组织,正因如此,公众在积极响应和参与有关活动时,必然会首先考问该组织是否能自持和笃守信仰,如此才能服膺人心。毋庸讳言,近年来,我国红十字会等公益组织遭受着越来越多的信任危机,郭美美炫富事件中“红会”的若隐若现、百余艺术家在汶川地震时义拍筹款8472万元被红会回应“与捐赠人意愿总体一致”……关于红会的类似新闻,似乎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当此之际,邯郸红会普通员工杨海燕,作为当地器官捐献工作的见证者、推动者,主动捐献器官,让他人生命因爱而延续,堪称诠释了红十字会工作者的博爱情怀,也犹如一缕清风,徐徐吹散公众心头的几许阴霾。

身体力行的示范,其来有自,而其一旦付诸实施,能量自然也会是巨大的。杨海燕能有这样的善举大爱,和她养成的善良、朴实、自立自强、关爱她人的优良品格息息相关。2014年,已在乡镇工作的杨海燕,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公务员招录进入邯郸市红十字会后,敬业勤职,逐渐将济世助人树立为自己的信仰。波兰19世纪作家显克微支说过一句名言“没有信仰就不会有美德”。在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的今天,她在生前就向亲人和同事表达了捐献器官、奉献社会的意愿,说明其思想品德已升华到纯粹、忘我的境界。“生命在他人身上延续,也间接和最大程度地实践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开放、豁达的思维模式,书写了人格的伟大,难能可贵,也令人崇敬。

而更重要的,身为红会工作人员,杨海燕此举无异于将生命祭献给了自己所钟爱的红会事业。其对于展现红会人的高尚情操,消弭人们对红会的误解,起了一个垂范于众、雪中送炭的作用。红会的事业要获得更长足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需要更多类似杨海燕这样的人站出来,以默默的奉献、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仰之举,来诠释他们不仅仅是运营者,更是笃信者和践行者。2017年2月22日《红十字会法(修订草案)》进入三审,规定未依法向捐赠人反馈情况将负法律责任,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社会和红会的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强化监管上正向而积极的努力。

爱迪生说过,“如果人们都能以同情慈善,以人道的行径来剔除祸根,则人生的灾患便可消灭过半。”公益慈善面前,没有人能置身事外。那受益于杨海燕捐献之举的5个人,就是绽放在人间的红会的“恩德花”,而公众也理当从这一感人之举中,拂去舆论的烟尘,告别偏激和指斥,迈向宽容和力撑。(邢红卫)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