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刘葭啉:“科技+”助推乡村振兴

2018-03-15 13:10:0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今日(3月13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四次全会前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的“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以自身科技扶贫的经历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科技在扶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月13日,人民网)

“乡村振兴”是当下的一个热词,因为它符合我们的国情,更与我们脱贫攻坚的任务相贴切。可是,“乡村振兴”的热潮不能止于政府工作报告,也不能止于各级领导干部的口头表头,要让“振兴”落到实处,让乡村真正地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就必须要向乡村这块广袤的大地上注入更多“新鲜”的生产要素,而科技就是其中一种,“科技+”能够带来和释放更多的生产力,助推乡村振兴。

在笔者看来,“乡村振兴”只是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细化、更具体化,把乡村发展放到了更加显眼的位置上来,也就是说,它是个“老话新说”。

但是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要转变旧思想,启用新办法和新技术,在“新”字上下功夫,才能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让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笔者看来,科技就是“新”的代名词,因为科技瞬息万变,在以我们无法预估的速度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同样也会对农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早在1988年6月,邓小平同志也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因此,在新时代,我们同样要注重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利用“科技+”来助推乡村振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验证了“科学+”的力量。原本贫困的拉祜民族集聚区,一年只能种一次水稻,当地村民收入极低,而朱有勇的团队把科技成果拿到当地转化,让固有的土地“变活”了,原本不适应耕种的冬季,也可以种上马铃薯等作物,带来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当地村民收入的直线上升。

当然,让土地多种一季农作物,只是“乡村振兴”的开端,但这绝对是“科技+”带来的一个极好的开端。我们必须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和研究流向乡村领域,让“科技+”真正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助推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