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堂吉伟德:倡导“无声食堂”,体现润物无声的教化

2019-04-17 14:36:1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能做到“食不言”吗?浙江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推出“无声食堂”: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实行一个多月了,就餐时安静了许多,秩序也变好了,低年级段学生就餐时间缩短约5分钟,粮食浪费情况也有好转。”4月15日,副校长林勇告诉澎湃新闻。(4月16日《澎湃新闻》)

“食不言”是一种公共文明与素养,看似事小却“兹事体大”,体现着社会文明程度。公共场所里的文明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媒体对此有诸多不同范例的介绍,其中最典型的场景是,在偌大的饭厅里,食客们总是很安静的吃着,即便是相互交流也很小声,绝不是大呼小叫,热闹得近乎于喧嚣,闹腾得过于嘈杂,让人有不适感。从文明意识的提高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来说,推出“无声食堂”的初衷与善意值得提倡。

不过,文明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让学生在就餐时不说话,或者少说话,面临着极大的习惯挑战。就效果而言,经过一个月的实施,整体就餐环境已安静了许多,秩序也在不断的好转,就餐时间也在大大缩短,粮食浪费的现象得到了遏制,达到了“一举多得”的综合效益。

文明的倡导与养成需要从点滴做起,以“润物无声”的长期坚持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时下的问题恐怕在于,学校的尝试与探索并不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共识与共鸣,并引发合理性和正当性的质疑。比如早在2015年,中山市某学校推出“无声食堂”,倡导就餐过程中,学生安静文明用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语与老师沟通,从而达到集体安静、有序就餐。这种做法引起了外界极大的争论,反对者认为食堂禁声扼杀孩子自由空间,是对孩子权利的粗暴干涉,整齐划一无声语言表达有矫枉过正之嫌。

“无声食堂”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是一律禁言只用肢体表达,还是可以小声交流而不能大声喧哗,如果纠结于这些细枝末节,显然是一种末本倒置。当前必须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以避免影响别人,是一种必须遵循的文明规范和行为标准。让孩子少说话,低声说话,降低食堂噪声污染而保持相对的安静,既是一种应努力达到的文明维度,也是教育应当达到的理想愿景。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