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网言网语>>

治理“校园欺凌”,保护“少年的你”

2021-03-19 17:15:2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校园欺凌事件不时刺痛人们的神经。尽管该问题不断被呼吁重视解决,教育部也于今年1月启动开展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对校园欺凌问题重拳出击,但多名业内人士表示,校园欺凌在发现、认定、处理等方面存在不少难题,仍须多方面发力,织密学生安全保护网。(新华网)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时有发生,不仅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还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校园欺凌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显性的就是暴力,对身体、财产的伤害;隐形的多为语言恐吓、辱骂、排斥、孤立等方式,对学生精神、心理造成伤害。无论显性或隐性,恶的性质相同,危害不可小觑。

对被欺凌者而言,校园欺凌造成其身心俱伤,容易产生紧张、抑郁、悲观、焦虑等不良情绪,继而形成过激型性格,严重者可能产生精神障碍甚至厌世自杀倾向。对欺凌者而言,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对其教育矫治,不仅其偏常行为难以纠正,还可能助长其恃强凌弱的想法而发展为犯罪行为。对社会而言,校园欺凌的不断发生,会妨碍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导致他们形成崇尚暴力、藐视法律等错误观念,为社会安全埋下隐患种子。

尽管关于反校园欺凌相关制度和措施在不断完善,但现实中,校园欺凌已非个案,逐步呈现出行为人低龄化、发生普遍化、后果严重化的发展趋势,其背后是立法规定不足、学校教育管理漏洞、家庭教育缺失、不良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我国尚未针对校园欺凌制定专门立法,实践中处理校园欺凌事件主要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等法律,上述法律虽然对解决校园欺凌事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依然存在实践操作性不强、主体责任不明、对受欺凌者保护关注不足等疏漏。要尽快推动反校园欺凌立法,进一步明确欺凌行为内涵、表现形式、界限等,落实各主体法律责任,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反校园欺凌迈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学校及校园周边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发生场所,学校是改善校园欺凌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转变“重智育轻德育”错误观念,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和法治教育,培养学生遵守规则、敬畏生命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要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排查,建立动态的心理危机学生信息库,通过心理咨询热线、现场授课、专题讲座等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心理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港湾,是预防校园欺凌的根据地。心理学最大的特性是滞后性,校园欺凌的种子往往萌芽于很久以前的家庭环境影响。父母作为孩子养育的第一责任人,要为其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关爱和温暖中成长,促进孩子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同时,正确培养孩子应对欺凌和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及时与学校沟通,共同守护孩子成长。

校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不应让校园欺凌成为学生或家长的噩梦。多方合力织密学生安全保护网,以培养健全人格、终生学习能力、求职创新朝气为目标,让校园成为每一个学生美好的青春回忆。(徐桂勇)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