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本网锐评

找回乡土“冀忆”,延续文化根脉

2021-05-14 18:51:4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南有社戏,北有社火。“社”为土地之神,社火和社戏都是民间敬土地神的娱乐活动。这种深深根植于民间土壤里的传统娱乐活动,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日月经天,河海带地,山乡面貌日新月异,但朴实的桃林坪百姓依旧保持着对这一传统习俗的敬畏与热爱,延续着千年的悠然历史与迥然不同的地域风俗。(河北新闻网)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桃林坪村的花脸社火已经传承了700多年。漫步于村南楸树梁,也许我们无法领略800多年前将士们浴血奋战、击败敌寇的场景,但一定能在花脸社火的故事中,感受到桃林坪百姓对传统习俗的敬畏与热爱。

如果说年夜饭是一家人欢聚的大团圆,那闹社火就是全村人欢聚的大舞台。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但桃林坪村的年轻人,即便走得再远,也要回家过年,为的就是一顿年夜饭和正月里的花脸社火。以团聚为主题的春节,不仅是异乡打拼的游子回家的日子,也是城乡社会文化面对面的时刻。

在现代社会规则还未完全建立、传统价值观经受冲击的今天,新的风尚、新的理念、新的规则,正在春节这样的时刻得到充分展现。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如今,花脸社火不仅成为桃林坪村百姓共同参与和自我表演的剧场,也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头戏。乡村承载着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选择乡村中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将其转化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现代化建设的力量,助力乡风文明的提升,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时代课题。

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花脸社火带给了人们一次抽离现代繁忙生活的契机,当古老的仪式化为很多人记忆中的符号,“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

乡土是陪伴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即使生活在车流、霓虹和水泥森林里,同样需要大地的朴实和泥土的芬芳。我们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即便已经返程,但过年所带来的文化融合体验,更值得每个人珍惜与思考。说到底,城市要生长在广袤的原野上才有意义,乡土要吐纳现代文化的气息才有未来。 (肖鸿)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