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本网锐评

把“红色基因”渗进血脉浸入心扉

2021-07-02 12:45:23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在河北邯郸涉县辽城乡石门村,有一名普通的农村党员叫杨爱公。他怀着对党和革命先烈的一片赤诚,从22岁起便开始义务为左权将军守墓,这一守就是70多年。如今,杨爱公虽已是92岁的耄耋老人,但守墓故事仍在续写。他说“我要把左权将军墓永远守护下去,坚持和孩子们一起,讲好英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6月30日,河北新闻网)    

溯本求源,根在初心。一名深居大山的普通党员自发地为革命烈士守墓,而且一守就是70多年。支撑他的力量和信仰从何而来?追寻他的足迹不难发现,守护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早已被他渗进血脉、浸入心扉。1942年5月,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为掩护总部突围不幸壮烈牺牲,后被埋葬在太行山麓的莲花山(石门村)。当时,只有13岁的杨爱公已是儿童团团员,当他亲眼看到左权将军埋葬于此,幼小的心灵激荡不已,从此便立下将来为左权将军守墓的决心。    

初心如磐,终生坚守。作为一名山乡老农,把守护“红色根脉”当成本分,70多年如一日,一边务农、一边守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把传承“红色基因”当做事业,既当义务守墓人,又当义务讲解员,用终生的坚守践行初心,用朴实的行动履行使命。从1950年起,杨爱公主动请缨义务守墓直至今天,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故,也从未改变。对他而言,真的是把“红色基因”渗进了血脉,浸入了心扉。    

光荣传统不能丢,红色基因不能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她们都是“宝贵财富”,都需要时刻铭记、代代传承。杨爱公老人70多年如一日,在身体力行赓续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也把红色基因融入家风家教,自己、儿子、儿媳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接力奋进一路向前,诠释榜样力量、守护初心之光。多年来,来此地缅怀英雄、接受红色教育的群众已突破10万人次,他们每年讲述英雄故事达260余场。    

“红色基因”藏于红色沃土,红色土地屹立“红色江山”。回溯百年党史,正是因为无数像杨爱公那样的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红色根脉”、接续传承“红色基因”,才让红色足迹始终向前、红色江山世代相传。身处新时代的我们,也应把“红色根脉”守护好、传承好,把“红色基因”化为行动,不断增强乘胜破浪、御风前行的信心和动力。(张欣)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