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群声鼎沸

王洪胜:老家反刘的豆腐

2022-02-24 14:57:0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我们喜欢称老家反刘村的豆腐叫“反刘豆腐”,因为在盐山、乐陵一带,它是一个公认的品牌。“反刘豆腐”厚厚的、软软的,好吃。特别是红事上大铁锅炖豆腐,味道纯正,滑嫩细腻,筋道幽香,吃不够!我喜欢“反刘豆腐”,不仅是好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承载着我多年的记忆和浓浓的乡愁!

春节前,侄子从老家带来了我喜欢吃的“反刘豆腐”,我赶忙掰了一口,从豆腐的清香,闻到了淡淡的年味。

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起儿时每到腊月跟父母一起做豆腐的事。

每年的腊月,我家都要做豆腐,豆腐成为春节餐桌上的一道佳肴。

记得,村北头一个本姓家有个豆腐坊,他家常年以做豆腐营生,每到年节下,生意更忙。要占用人家的石磨、大锅等做豆腐的家什,父母要提前联系好。

“明天晚上,可以占用人家的家什做豆腐了。”我们听了父亲的话,一家人就开始准备做豆腐的前期工作。

做一个豆腐,要挑几担子水。村南头一口砖井,水甜,多出豆腐。我一个半大小子就负责挑水。从豆腐坊到甜水井一个来回要走一公里多路,挑一担水,费好大力气,肩膀压得红肿,一路下来,歇多次,水晃荡得只剩下半桶子。后来,在伙伴的帮助下,用小推车推水,用小拉车拉水,事半功倍。十多岁的小伙伴们,干中玩,玩中干,忙活得不亦乐乎!

母亲负责挑拣黄豆。将家中存放的黄豆倒入簸箩,拣、簸干净,称上十几斤,弄到豆腐坊去,需要提前一天放到水桶里浸泡。期间,要换几次水,还要搅拌多次,用笊篱捞出漂起来的豆皮。

第二天傍晚,轮到我家做豆腐了。父母拿勺子连水带豆一勺勺舀入石磨研磨,那白白的豆汁从石磨盘的糟口涓涓渗出,流到石磨下面的大铁锅中。我还清楚地记得,拉石磨的还是豆腐坊里的小毛驴。为让小驴老老实实转圈拉磨,用“捂眼子”将驴的双眼蒙上。在推磨子过程中,有时小毛驴还会拉几个驴粪蛋子,我们便小心翼翼地清扫干净。

豆浆磨好了,还得过滤把豆渣分离出来。在灶台铁锅上面架好过滤布,父亲把豆浆一勺勺舀到里面,还不时加水,拉着过滤布的四角开始摇晃让细浆过滤到锅里,把豆渣留在纱布上面。豆渣分离是个技术活,要掌握要领,一不小心,就会将没过滤的豆浆洒到锅里。

豆浆过滤完后,开始点火烧柴。在烧的过程中不停地搅拌,避免豆腐煳锅。虽柴火是自家的玉米瓤,好烧、冒烟少,但还是觉得一大锅豆浆烧开需要的时间太长了,因为做豆腐最盼的就是豆浆熟了的时候。

豆浆开了,巴不得盛一碗豆浆喝喝。能在第一时间,喝上自然清香的豆浆也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豆浆熟了,就到了最关键的环节——用事先淘到大瓮里的浆水点豆腐。父亲把浆水舀到勺子里,匀匀地边搅动豆浆边下浆,过几分钟再换一勺,直到豆浆凝结成鸡蛋汤一样的豆腐花,时间大概在半小时左右。浇好浆,盖上锅等半小时。

“如果浆水汁加少了,豆腐结不成块,也不出分量;如果浆水汁加多了,豆腐就老了,吃着粗糙、苦涩,不好吃。”我虽不会做豆腐,但这个理,从小就知道,可惜从来没有实践过。

好戏,也是我记忆最深的,就是腊月做豆腐喝豆腐脑。

“娘,我听话,跟着忙活不嫌累,就是想喝一顿豆腐脑。”这话,记忆中,我重复了十来年,也在十来年的时间内,端起过娘亲手给我盛上的十来碗豆腐脑。想到这里,我百感交集······

最后要压豆腐。父亲拿起一个长方形的箅子,周围放一个方框架,铺上布,然后把豆腐脑全淘到布上,包起来,上面再放一个箅子,压好一块方石。一个多小时,豆腐就结成块了。那时候,我也会迫不及待地让父亲给我切一块冒着热气的豆腐。

豆腐结块后,就可以用小车子推回家了。

第二天早上,我会早早的醒来,催母亲把豆腐包单揭开,给我做上一道白菜炒豆腐,我百吃不厌。有时,母亲还会做上一两顿白菜豆腐饺子。“想想当年,虽日子不算富裕,但是有父母在身边,有母亲做的饭菜,知足了!”

过年期间,母亲就会用豆腐做成豆腐馅的藕夹、腌豆腐、豆腐炒菜、炸豆腐块,让家人尽情享受着豆腐给我们带来的美味。腌豆腐还能吃上多日,非常下饭。

做豆腐虽然辛苦,但整个过程还是挺有意思的。儿时的记忆,是挥之不去的乡愁,随着年龄的增长,它像烙印一样刻在骨子里,深深埋在我的心底。

如今,生活富裕了,豆腐可以随吃随买,过年也很少有人做豆腐了。但当年老家腊月做豆腐的火热场面和美好记忆总让我回味无穷,且历久弥新。

如今,除了专业做豆腐的,年轻人中懂得豆腐制作的已经不多了,今天且记下来,作为对那段日子的怀念。

平时,偶然回到老家,在大街上也常听到卖豆腐的梆子声和吆喝声,但是很难看见用豆子换豆腐的场景了,看到的是老人用现金买豆腐,而年轻人更多的是扫微信二维码付款。走进现有的几家豆腐坊,也不再是原来的样子。石磨改成了电磨,设备更加先进,豆腐坊装饰得更加整洁。为保留老家“反刘豆腐”纯正的清香味道,师傅们还延续着“浆水点豆腐”的老手艺,有的也用葡萄糖酸内脂点。

我爱“反刘豆腐”,更爱那勤劳、朴实、善良的家乡人。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