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重磅言论

让工矿遗存的保护与开发走进“春天”

2022-04-13 15:17:5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北京798艺术区成为文化创意策源地,上海深坑酒店把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跻身热门旅游地……行走中国大地,一处处曾经沉睡的工矿遗存“活”起来,由此带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火”起来。(4月12日新华网)

工矿遗存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绵延着文化记忆和文化传承,是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见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加速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一些曾为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工业企业、老矿山,从废弃到唤醒再到蝶变、升级,走向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的重生之路,折射出新时代中国经济跨越关口、贯彻新发展理念、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

遗存重生,并非升级发展中的历史包袱,而是宝贵遗产。只要和当地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相结合,有选择地加以保护、有效开发,就会激发出新的创造力、生产力。一些老工矿遗存纷纷变身、转型、升级,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在刷新产业业态、改善百姓生活、推动城市发展等方面,彰显出其特殊价值和独特魅力。比如,北京冬奥会滑雪大跳台所在的首钢园,是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也是我国工矿遗存保护利用的典型范例。

遗存“蝶变”,不仅呼应经济转型、产业创新,更关乎城市发展路径、发展方式。我国工矿遗存资源丰富,形态多样,覆盖面广,时间跨度大。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进行摸底调查,明确各类工业遗产近1000处。如何以正确的方式保护开发利用?关键是要活化优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巧用妙用,处理好遗产保护与产业升级、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实施生态修复,焕发新生机,实现动能转换,培育新业态,推动工矿遗存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于工矿遗存,最好的保护就是再利用。无法回避的是,一些地方在工矿遗存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存在定位不准、特色不彰、层级不高等现象,一窝蜂改造成产业园区项目,导致同质化竞争,有的甚至陷入新的生存困境。殊不知,工矿遗存保护利用不能泛化,不可一哄而上,应当实现精准分类,只有真正融入城市建设中,融入人们的生活,兼顾市场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

越是历史的,就越有辨识度,越有独特魅力。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在世界工业史和科技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许多工矿遗存具有工业文明遗产价值,必须精准有序推动工矿遗存保护利用,与历史文化传承、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协同互进,让老厂矿重焕光彩,充分彰显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实现遗产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有机结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有力支撑。

一座老矿,一段故事。我们期待着,工矿遗存保护与开发走进新的春天。(刘凤敏)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