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谢晓刚:谨防教材“城市化”困扰农村学生

2022-07-20 11:49:2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近日,在云南昭通彝良县海子镇向阳小学支教的侯长亮对教材“城市化”提出质疑,得到不少网友认同。侯长亮担忧隐藏在教材“城市化”表象背后的趋势:“那种潜移默化在引导孩子们的东西,让他们觉得城市是好的,自己的家乡农村是不好的,让农村孩子越来越不愿意留在自己的家乡。”(7月19日《成都商报》)

这位侯老师认为,教材“城市化”给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比如,在语文、数学等科目对应的练习、试卷中,城市元素的比例太高——随便一个习题都是以“高楼、电脑、汽车、超市大商场、娱乐场所、博物馆……”为描述对象来出题,几乎没有以“田野、干农活、放牛、砍柴……”作为描述对象的题目。

显然,这些脱离农村学校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很多农村学生甚至从未见过,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体验来学习语文,结果造成学生刚上中学就不爱上语文课了。更令不少乡村从教者担忧的是,如果孩子通过教材形成了城市优于农村的观念,要他们如何热爱自己的家乡,“怎么可能指望他们去把自己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团结家乡的人民把生活过得幸福?”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乡村人口从6.37亿下降至4.98亿,城镇人口从7.22亿攀升至9.14亿,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农村人口还很多,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学生也很多。而新课程改革,一方面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城乡差异,从课标设计到具体的教材编写,都没有太多关注到广大农村学生,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

不该忽略农村学生,不仅是因为他们人数众多,更是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基础性公平之一。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面对同样的教材时,农村孩子许多时候只能是被动接受书本上的内容,质疑教材“城市化”正困扰农村学生,并非危言耸听。毕竟,教材里全是城市化的内容,不但会让乡村孩子对故乡形成一种疏离情结,也无法培养他们对于中国农耕文化的认同感。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教材“城市化”对教师素养以及辅助教学设备的要求,也会具有城市化倾向。试想,此种教学倾向下,农村孩子根本看不到自己当前的生活,却会迷惑于城市里的景象,久而久之,潜意识里会对农村生活产生质疑、反感和不自信,进而在成年以后,宁愿留到大城市里挥汗如雨地搬砖盖楼,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建设家乡,甚至对农村感到厌恶。

教育属于生活,教育为了生活,而且教育要依靠并借助于生活。教材“城市化”争议,无意将城市和农村对立起来,而应客观对待教材在农村教育中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无论是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科书中人物角色的定位与分配,都应尽量均衡,教材内容和教育理念应更注重本土性、实用性、多元性,使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实际的知识与能力。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