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良心工程 技术监督有漏洞
河北新闻网
2011-11-02 20:01
来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宋立军
【字号

本站搜索

    

    今后广州保障房工地使用的混凝土质量都有“千里眼”紧紧盯着,劣质材料难以蒙混过关。记者近日从广州市住房保障办获悉,政府部门将实时采集用于保障房建造的混凝土生产数据,对保障房每一槽、每一车混凝土进行实时监控。日前,除成立保障房混凝土质量监管专家组、制定保障房工程混凝土供应质量标准外,已经在一些保障房项目开展植入芯片监管试点。(11月1日《南方日报》)

    植入芯片监控保障房,以这样的高科技手段紧盯质量,显然是想回应和消除公众对这一轮保障房建设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焦虑。由于保障房建设对地方政府不仅无利可图,甚至还要贴钱投入,一些地方在建保障房上毫无动力,而这一波的建设,基本是在中央和舆论的压力下推动的——虽然各地开工率都很高,但公众担心这种被动的开工,会在质量上大打折扣,甚至为了节约成本而用不合格的混凝土和瘦身的钢筋。此前,北京一个保障房项目就因为混凝土不合格而“炸掉重建”。不仅舆论普遍质疑这一波保障房的质量,主管部门住建部也承认,“部分质量不过关”。

    于是,为了消除公众对保障房质量的焦虑,各地都出台了相关规定。比如河南是“终身负责制”,悬挂永久性标牌永久追责。一向重视高技术的广州又有了制度创新,采取的是这种“植入芯片”监控质量。

    看广州对这种技术的描述,似乎天衣无缝,好像有了这个芯片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只要用了不合格的混凝土,就会通过芯片的监控发现问题——没有一项技术在宣传的时候,不说得天花乱坠,不被描述得似乎能解决一切问题,可一到实践中,往往便暴露出某些漏洞。这个“植入芯片监控质量”同样如此,虽然我们还不太了解这种技术,但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再先进的技术,在监管体系中,它也只是一种外在的补充,只能起到辅助功能,而不能依仗其作为主要手段。监管制度要想起作用,最重要的还是要依赖执行制度的人和制度本身的完善。

    举个很容易想到的问题。也许芯片的力量的确很强大,可以记录混凝土所有的信息。可是,它总需要人去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判断,可如果这个过程中有人玩忽职守,明明芯片显示有问题,可硬说没问题,或者通过技术手段对芯片记录信息进行了修改,“植入芯片监控质量”的强大功能瞬间就被瓦解了。毕竟,再强大的技术,都操纵在人的手中,而无法作为反腐制度独立运行。

    监控当然应该借助技术,技术当然也是越高越好,但技术只能作为辅助,只能是锦上添花——已经有了完善的监管,再加上高技术,才能发挥技术的效应。可如果监管很不完善,需要完全借助技术,却是“芯片植入”无法承载的。很多时候,技术甚至成为了掩饰监管不完善的一种手段,或者是一种把问题推给技术的偷懒之术。

    同一天新闻报道说,北京所有花炮摊点将被安装视频监控,这同样是一种技术崇拜。

    (曹林)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