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钧:“人口大国无人种地”的真伪

    据媒体报道,近日,15位两院院士联名向中央决策层提交建议信称,若不从战略上研究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10年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将面临无人愿种地的境地。据报道,“人口大国无人种地”问题也成为近日一次全国性现代职业农民教育战略研讨会的中心议题。

    不能不承认,“人口大国无人种地”,听起来毛骨悚然,假如有足够的想像,那肯定是一幅千城饥谨、饿殍满道的远景图。对于有足够战略安全意识的人士,保有农业人口的存量,甚至容许一定比例的增量,或被认为是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王道。

    然而,粮食产量或与农业人口的多寡并无太大关系,过去八年,农村人口持续下降,但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八年前国际上还有“友好人士”不断追问“世界如何养活中国”的问题,八年后,再无人提这个问题。这样的“奇迹”,既不是得益于中国农业人口结构中适应于产业化、机械化、数字化的农业职业人口的有效增长,也不是完全得益于国家对粮食“直补”的政策,反而是在于耕地的有效集中使集约化生产形成可能,有效地解决了新农业职业人口的就业。这批“新农村人”,不是传统意义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的“种地人”,不是单纯出卖体力的劳动者。因此,在今天中国农业生产版图上,既可以看到落后的小农耕作和手工生产的低生产率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可以看到集约化的大型农牧渔等产业化生产。

    任何一个走上工业化、城镇化的国家,都会迎来农业人口剧烈下降的狂潮。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本是农业国家,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农业人口下降到总人口的20%,而现在已经进入10%以下,每1%的劳动力可以产生满足英国60%人口需求的粮食。这些人口的成功转移,是城市创造了足够多吸引农村剩余人口就业的机会。人口从低效益产业向高效益产业转移,从第一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农业人口持续减少,这才使农业人口人均耕地资源率有不断上升的空间。

    这种流动当然不总是均质和良性的。以英国为例,二战前夕,英国工业化进入高潮,大批农民“洗脚上岸”,流入城市谋更美好的生活。然而,农业产业化的切入总有个滞后期,这导致了农田大量荒废,粮食产量下降,英国沦为“欧洲饿人”。英国后来出台大量有利于产业化生产的政策,鼓励土地流转和开发,价格保护,政府补贴,提供机械化设备等,立即使英国扭转“欧洲饿人”的形象,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大幅增产。

    英国的这段波折表明,在遇到“无人种田”困境时,不应该只是单纯从保有农业人口的笨拙方式入手,而应该朝根本的土地流转与集约化生产方向迈进;也不应该单纯地开办职业学校,不顾毕业于农业职业学校的年轻农民面临失业的威胁,而应该通过促进产业化使农业职业人有领取到比城市平均工资还要高的薪水的机会。

    当前中国面临的“人口大国无人种地”问题,就产业化滞后问题而言,那是个毁灭性的问题,但假如能同步解决与人口转移相适应的土地再集中化及农村劳动力优化,那么“无人种地”只是个伪命题,“无人种地”仅只是指“很少人从业”的客观事实,而不是等同于“无人愿从事农业”。老、弱、少留守农村,而精壮劳力进城打工,这样的乡村生态,或许比一味把精壮农村劳力从城里赶回来要好得多。城市在吸引农村精壮劳动力的同时,也应承担对留守在农村的老、弱、少予以扶助或协助转移的义务。对于农业安全战略家而言,假如眼光只盯着“一亩三分田”简化劳作的农业,而拒绝看到产业化兴起的新农业,提出什么“药方”都是治不到根本的。

【责任编辑:霍骋远】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