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周文东:不应给予七条底线过高期望

    8月10日在中央电视台新址举行的“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就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共守“七条底线”达成共识。“七条底线”是: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新华网8月15日电)

    中国互联网大会发出倡议,要求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都应坚守“七条底线”,营造良好网络环境。但是“七条底线”并不能包治百病,并不是一经发出,就万事大吉,网络就会达到自我净化。因此不能对“七条底线”存有过高的期望。网络环境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对“七条底线”的倡议,我们不能没来由的乐观,应该看到这个倡议自身具有的局限性,这是由多种客观原因造成的。

    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群体发泄不良情绪的合法渠道。社会转型、经济超常规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使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很多不良情绪。网络报道的“摔孩子唳气”、知名歌手的“微博声言爆炸”等事件,可见一斑。哲学上认为,“存在即为合理”,这些不良情绪产生了,是堵是疏,还要借鉴大禹治水,疏通为主。另一方面,不良情绪从网络的发泄,缓解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不失为一种社会肌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客观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关调查数据表明,社会成员网络发言比例失调,2010年,网民组成中学生占30%以上,个体和自由职业者占15%以上,失业下岗人员占10%以上,这些群体有着强烈的诉求愿望,着意于网络表达,因此,这些社会群体的情绪渲泄是在现今社会条件下长期存在的必然。“七条底线”倡议,这一单一举措为网络筑起的长堤,与众多群体的表达欲望相比,要单薄的多。

    中国长期的历史证明,中国素来根深蒂固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劣根性思想,短期内无法根除。中国人素来善于找漏洞、钻空子,“七条底线”虽然得到倡议,但是反向思维和操作的人还大量存在。如在经济生活中,国家规定的不准做的事情,总是有很多人偷偷地去做,问题食品的屡禁止不止,就是一个例证。仅凭“七条底线”,无法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也无法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我行我素不计社会后果的现象也不会嘎然而止。

    “七条底线”仅仅是一个倡议,本向并不具备较强的约束力。中国互联网大会虽然发布了倡议,但其在网民中的权威性还有待现实检验。既然是倡议,人们可以遵从,也可以不遵从,因为倡议本身与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并不能相提并论。网民的素质也决定了其对倡议的认可程度。倡议本身只是简单的七条口号式的号召,并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无法具体判定细节上的遵从。倡议本身也没有触犯“七条底线”之后如何调查和怎样处罚的效力。如此只停留在广泛的号召层面上,其对网络环境的影响可想而知。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首当其冲的还得求助于网络立法。既然网络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法律的规范调整必不可少。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不良情绪的多渠道消解,社会各界对网络舆论的科学合理引导,良好的网络环境必然会形成。当然,中国互联网大会“七条底线”的倡议,出发点的主观愿望都值得肯定,它体现了中国当代精英对网络环境的忧虑。虽然倡议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有网络名人、网络管理者和绝大多数网民的支持拥护,有我们大家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有政府网络专门机构的高效管理,倡议一定会对现今的网络环境治理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让我们共同祝愿,网络的明天会更好!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