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李思宇:要对“吃空饷”的“动真格”

    今年以来,各地频频爆出“吃空饷”现象,河南省周口市在全市公职人员长期不上班“吃空饷”问题治理中,查出各类“吃空饷”人员达5731人,按每年每人平均工资2万元计算,仅此一项开支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近期特别是在基层、乡镇,更多的在事业单位中,如请长假、停薪留职、中层正职退二线等“光拿钱,不干事”的案例屡见不鲜,却又屡禁不止。全国“吃空饷”现象普遍,到底缘何至此呢?

    首先,“吃空饷”现象频发,是编制管理不严,用人制度存在问题。试想,若是全面执行编辑实名制,地方政府信息公开透明,自然不会有这么多人明目张胆“吃空饷”;其次,部分地方机关全面推行干部年轻化。机关单位让那些到了一定年龄却没有提拔的所谓“高龄干部”退居二线,抓紧给后面的年轻人腾位子,这样一来,虽说是退居二线,但依然占有编制,拿着“空饷”;还有,一些用人单位的编制管理不科学规范。导致人少事多,使单位不得已只能借调,这就给其他单位留出了“吃空饷”的余地;最后,还是人事、财务甚至是对单位领导权力的监管不到位。一些单位允许甚至放纵工作人员离开机关出去创业,其过度时期的工资却照发,还有部分官员的权力“异化”,安排还在上学的子女占用单位编制,长期不上班却领取全额财政工资,实为“吃空饷”的典型。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吃空饷”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对其动真格!无论是人事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甚至是监管部门等,面对扎堆‘吃空饷’的尴尬乱象,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找到顽疾的病根所在,就要下剂猛药,对其严格治理。2007年3月27日中央编办、监察部就颁布实施《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但近年来,“吃空饷”在各地又日渐“抬头”。

    目前看来,“吃空饷”的种种原因表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迫在眉睫。首先,公职人员的选拔和考核应该更大范围的向社会公开,接受老百姓监督,让“吃空饷”的无处藏身;其次,要加大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同时推动事业单位编制、经费公开,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并加大对事业单位预算和支出的审计、问责力度;最后,除了完善监督,更要紧的是加大惩处力度,有‘吃空响’者,就有“发空响”者,对于这种单位的负责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考虑定性为腐败或者渎职,甚至给予更高的处分。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