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进:请对“捐哈佛一亿美金”多些理性思考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4-07-24 10:40:39 责任编辑:霍骋远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与哈佛大学校长签订了协议,SOHO中国基金会计划设立“SOHO中国助学金”,在全球范围内捐助1亿美元助学金,资助在世界一流大学攻读本科的中国贫困学生。

    该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汹汹舆情在网络四起,赞扬声有,但更多的是情绪化的质疑和谩骂,总结来看集中在三点:一、赚中国人的钱却捐助外国大学,不资助本国教育,实属忘恩负义;二、潘是黑心地产商人,在中国房地产不景气的情况下,此举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三、潘石屹是提前为儿子进哈佛铺路。

    言论自由不容置疑,但有些质疑的确只是情绪化的发泄,既缺少论证,更缺少思考,令人哭笑不得。笔者认为,面对这样的热点事件,我们该做的,或许不应是一味地指责,而是要从事件和当事人的言行获得更多的启示和认识。

    诚然,潘石屹夫妇此次惹火烧身,不少人认为他们“忘本”,没有“一碗水端平”。甚而还有人认为他们不够“爱国”。但是,仔细思考,作为一名企业家,潘石屹有支配自己资产的权利,捐不捐、捐给谁都是一种自由,与爱国主义无关,更与“忘恩负义”扯不上关系。 况且,慈善是一个涉及全人类心灵的事业,无关国家、民族和地域,不应以单纯的民族主义来衡量。

    其实,这并非中国人对海外大学的首例大额捐赠,早在2010年,耶鲁大学管理学院2002届毕业生张磊就曾向学校捐赠888万8888美元。张磊给出的理由只有一句话:“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而此次捐款,张欣曾明确表态,只是想让“家境贫困的学生能这样去接受世界一流大学教育”。仔细想来,一名中国学子事业有成后将母校摆在“改变自己人生”的位置;一名中国企业家,毫不吝啬地将“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送给国外一所高校。显然,国外名校教育模式的优越和底蕴已然深入人心。

    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国内高校的现状,目前我们大学里跑项目、假课题、抄论文等负面消息时常被曝光,高校领导行政化程度过高,一些高校甚至出现对社会捐款中饱私囊、乱发乱用的腐败行为,捐款存在浪费、低效的现象,这也着实凉了不少爱心人士的心。或许,潘石屹夫妇不是不想捐款给国内高校,只是在对比之后,他们对国外名校一流教育、一流管理的理念更加认同了吧。

    近年来,我们的许多高校一直在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各种“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甚至写进不少高校的校训,然而我们却总是处在“总在被超越、从未被模仿”的状态。现实中,国内名牌大学长期存在“一流生源、二流师资、三流管理”的现象,在我们的大学里,衡量学生的指标就是成绩、排名、头衔、获得的国家权威奖励以及毕业后的工资等等。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我们的人才培养短板和功利性日渐凸显,社会的认可度也不断降低。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教授在哈佛建校350周年的校庆典礼上曾说:“哈佛最值得夸耀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得主,而是使每一位进入校园的学生都发光。”联想潘石屹夫妇此次慷慨捐助之举,联想中国大学现有之问题,显然,德里克•博克教授的话应当成为今后我们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和追求。相信唯有做到这点,才会有更多的企业家、社会民众、机构团体也对我们的大学投资“趋之若鹜”了吧。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