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动态

赵媛:看穿“双面贪官”的“自我博弈”

来源: 2014-09-04 18:10:28 责任编辑:霍骋远

    

    9月1日,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登乔翠霞和魏联合的署名文章《关注领导干部生活状态》,开篇即提出:“‘一边是工作上的废寝忘食,一边是生活上的贪污腐化’,这是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落马干部‘双面人生’的真实写照”。随着近期多名官员的落马,“反腐”成为年度热词。而为何部分落马官员有生活作风问题?乔翠霞和魏联合的调研也许能给出一个新的参考答案。(9月3日《新京报》)

    用“双面人生”来形容一些落马贪官,简直再恰切不过了。“人前反腐,人后贪腐”,表面上看是为了掩护自己的罪行,然而,实际上,也展现了贪官堕落过程中内心的博弈。读懂这种矛盾、看穿这种博弈、理解这种过程,对于我们“知己知彼”显然意义重大。

    有个自然法则叫做“一分为二”,反映到人类身上就是“两面性”。对于官员来说,这种两面性首先体现在示人的形象上,是“官形象”还是“人形象”。 今年2月,习总书记在接受专访时感慨,“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一语道出了很多官员的心声。尤其是那些异地为官的官员,“人形象”更是大幅压缩。加之外界舆论对“官形象”的不断强化,好像非要“三过家门而不入”才算“好官”,更是让官员的“人生角色”越来越单一枯燥。

    如此带来的“副作用”,首先就是压抑了官员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不能想哭就哭,也不能想笑就笑,不能尽孝于白头,也不能舐犊于膝下,长期的工作压力和负面情绪无处宣泄,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如果在这个时候,官员信念不足、立场不稳,也没有合理的宣泄方式,就极易造成内心防线的“溃坝”。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官员“晚节不保”,高喊着反腐倡廉陷入了贪腐的泥沼。

    而“失节”变为贪官后,之所以还要继续喊倡廉口号、树清廉形象,既是为了伪装自己,很多也是出于心理补偿。实际上,不少官员从第一次伸手开始,就对自己的结局心知肚明,即便周围风平浪静,内心也始终草木皆兵。所以,就好像“病入膏肓”后的“回光返照”一般,喊口号、装样子都是为了缓解焦虑、安抚恐惧。

    可见,“双面贪官”的形成过程中,心理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看穿贪官内心的善恶博弈,对于防“腐”于未然无疑是有启示意义的。加强监管监督,把党内民主和社会力量互为犄角地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天网”,建立信息渠道畅通、群众广泛参与、内部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这些都是杜绝“双面贪官”的外因。然而,内因起决定作用,让官员“不敢腐”,更要让官员“不愿腐”。

    从社会舆论上,要营造一个“做官先做人”的氛围,“巧诈不如拙诚”,如果我们苛求官员是超人、圣人、完人,官员就必然会用“演技”掩饰身为一个凡人的不足。从官员本身来说,要敢于正视内心的丑恶,勇于战胜内心的欲望,从培养高尚的趣味开始,给自己一个宣泄情绪、修炼内心的空间。而对于制度来说,已经将“德”字放在干部考核的首位,就应当将“养德”也纳入干部培养的范畴。多给官员创造条件,常回家看看、回内心看看、回初衷看看。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