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已死,还要争扶不扶?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5-09-08 09:50:21 责任编辑:霍骋远

    据河南电视台“法治现场”节目报道:8月30号下午,开封暴雨,路面积水成河。一名60岁老人骑电动车涉水时突然倒地,在水中不停挣扎。多名路人上前围观后又退回,有一女子劝人伸出援手未果后也离开。三分钟后,老人被另外一群路人拉出,却已死去。(9月7日中国新闻网)

    生命已逝,虚化的道德谴责似乎毫无意义。不过,如果我们再不想想办法,当我们的家人或者我们自己倒在地上,迟早也会遭遇无人搀扶的困局。

    这样的担心不是杞人之忧,不妨来看看下面两组数据:一则,此前,一份由美国耶鲁大学完成的研究表明,70和80岁以上的老人,跌倒意外发生率分别达到30%和50%,其中有10%的人会因为跌倒造成严重伤害,例如骨折、死亡等。此外,老人一旦发生过第一次跌倒,在之后一年内再次跌倒的可能性达60%。二则,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时间,超级老龄化带来的种种挑战,不容规避。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老人多了,老人又易摔,谁来为救命的见义勇为撑腰呢?

    为了解决所谓“后顾之忧”,大家也都是蛮拼的。比如有人说“不会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1年9月6日,原卫生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谆谆教诲如何“分情况进行处理”;比如有人说“怕碰瓷”,但在开封事件中,事发路段监控清晰可见,来来往往的路人更不可能找不到“自卫”的摄像头;比如有人说“没保障”,除了深圳等地已有地方立法实践之外,《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立法工作也在调研,上海人大邀民众调查“好人无偿救人能否免责”……此外,高校祭出“撑腰体”,北京开卖老人意外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那么,老人为何还是扶不起?

    可见,道德解决不了的问题,靠技术与制度来查漏补缺,听起来不无道理;但最终“万事俱备”后,愿不愿伸手,又绕回到道德本身上来了。一句话,你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他就一定该出手时就出手?

    当道德这种基础的、慢性的要素,在底层出了问题,“礼失求诸野”的愿景,就灰飞烟灭。老人倒在积水里,想要搀扶的路人有各种担心;如果这种“担心”是可以被理解并需要求解的,那么,扶老人永远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简单,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担心,你解决了这个担心,还有下一个担心,这是个无限循环的死结。但问题是,天下的道德行为,古往今来的搀扶之举,总是有成本的。就算倒在积水里的是个大罗神仙,任何搀扶行为也有机会成本的考量:比如你弯腰可能闪了腰,比如积水可能导致皮肤过敏——所有无害的可能与成本都垫付并弥补之后再去搀扶老人,这是等价交换,还是人性义举?

    法律、制度、技术,可能修弥得了道德的缺口,但永远不能代替道德本身。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一书中反思:“一个国家之所以有权威和影响,是因为道德因素,而不是军事实力;是因为它的谦卑而不是傲慢无礼;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愿意为别人服务而不是控制别人……”这话翻译成中国社会学家的看法,就是“经济发展说明道德良好的判断有点自说自话,是一种美化而非对现实的洞察。”老人已死,就别再争要不要扶了,而是及时唤醒底线的良知,该谴责的谴责,该鼓劲的鼓劲,想方设法让下一个倒地老人,不至于因为托词式“后顾之忧”,而成为袖手旁观里的牺牲品。(邓海建)

相关新闻

扶不扶问题还需多少生命倒下才能解决

2015-09-08 09:34:03

这是一个老话题,但又衍生不同的案件与悲剧。当一个又一个生命,在扶与不扶的挣扎中离世时,难道不令人警省和负疚吗,难道每个人没有负罪感吗?

河南上演真实版“扶不扶” 老人被淹死(图)

2015-09-07 08:50:26

据河南电视台@法治现场:8月30号下午,开封暴雨,路面积水成河。老人骑着电动车涉水时突然倒地。路边行人上前观看,但无人伸手拉出浸在水中的老人。一位女子劝说路人伸出援手,但众人无人上前。

浙江一学霸为老人发明“护身符”:不再纠结扶不扶

2015-05-07 17:53:23

(见习记者 李婷婷)老人摔倒无人扶,已经不是新闻。记者7日从浙江师范大学了解到,最近该校有位学霸动手发明了一件东西:预测摔倒腰带,能在老人摔倒的时候自动识别并报警求助。这样一来,老人出门摔倒的风险就有可能大大降低,旁人也不用再纠结到底“扶不扶”的问题了。

邯郸某银行柜员街头上演真实版“扶不扶”

2015-04-09 13:57:18

一个人就那样倒你面前了,你能不管她?网上帮扶老人被讹诈的新闻我也看到过,但我相信咱这世上还是好人多。

高永维:莫让“寻子路”再成“扶不扶”

2015-03-27 11:33:35

爱心是消费不起的,面对这样的事件,公安部门不只是要提醒群众提高警惕,更要将骗子绳之以法,让诸如此类的“好爸爸”现原形,让真正失子的父母得到更多的帮助,延续找到孩子的希望。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