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观沧海】心路丨塞罕坝精神⑦——无私奉献,用真情挚爱呵护绿色家园(上)

2016-10-06 13:06:11 来源: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董子磊
编者注:2016年3月10日,承德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弘扬塞罕坝精神先进事迹报告会,五位主讲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塞罕坝精神的内核,【心路】栏目将陆续刊发他们的发言内容,供大家学习思考。

文丨闫晓娟

大家好!我叫闫晓娟,是塞罕坝森林旅游开发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作为塞罕坝女性的代表,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无私奉献 用真情挚爱呵护绿色家园》

我的爸爸1962年从承德农校毕业后,就分配到塞罕坝工作,是林场369名创业者之一。1967年妈妈和爸爸结了婚,也来到了塞罕坝。随后几年,两个哥哥和我相继出生,我们可以说是塞罕坝的“林二代”。那时候爸爸整天忙于造林,经常早出晚归,有时一连好几天不能回家。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全部落在妈妈一个人身上,有时候还要在林场干点零活贴补家用。直到现在,我仍然很清楚的记得妈妈用她那瘦弱的身体,拖着枝柴在山区的路上吃力行走的样子,在昏暗的油灯下给我们一家人缝缝补补的身影,背着我在烈日下的苗圃地里挖土、拔草的场景。

1977年10月,塞罕坝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雨淞灾害。当时眼瞅着成片的林子被冰压倒,很多人都心疼的掉泪了,妈妈也参加了那场心情沉重的生产自救活动,当时由于坡陡路滑,在往山下拖断木时被木头砸断了左腿,顿时家里的“半边天”塌了……妈妈在养伤期间,我们几个孩子没人管,两个哥哥被送到姥姥家,刚满4岁的我每天就跟着上山造林的爸爸,爸爸工作时就把我自己放在造林地的窝棚里,饿了就啃棒面干粮,渴了就喝几口化好的雪水。记得有一次,窝棚里突然窜出只大老鼠,把我吓得跑出来哇哇大哭,我边哭着边在山上寻找爸爸,走着走着迷了路,后来幸亏遇到好心人把我送回了家,到了家拖着伤腿的妈妈抱过还在抽泣的我一边责怪爸爸一边哭,那还是我第一次看见乐观开朗的妈妈因为心疼我哭了。从那以后妈妈的腿落下了残疾,左腿上留下了两条近一尺长的手术疤痕,走起路来有点跛,但妈妈依然乐观的为家里、为工作忙碌着。正当我和二哥就要参加工作、能替她分担点儿什么的时候,1995年,年仅46岁的妈妈由于积劳成疾,带着对我们兄妹的牵挂和这片绿土的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给我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到现在我始终记着妈妈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她说:“女孩子不能整天愁眉苦脸的,那样会给家里带来晦气。”当时,我还不明白这话的含义,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明白,妈妈是在教给我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作为务林人的后代,对塞罕坝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血脉情愫,中专毕业后,我也满怀激情地成为了一名林业工作者。虽然从小我就亲眼见证了妈妈的劳苦,可直到在林场上班成了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做一名塞罕坝女人的艰辛与不易,对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更是刻骨铭心。

我场林业技术能手邓宝珠的妻子马贵兰,是一个善良纯朴的女人。从1976年结婚后就和丈夫两地分居,她一个人在农村老家既要抚养年幼的孩子,又要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非常不容易。由于林场生产任务重,邓宝珠几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每次回家要翻过两座山,步行100多里,光在路上的时间就需要整整两天。1980年,邓宝珠调任坝梁营林区主任,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马贵兰带着4岁的孩子从老家来到塞罕坝住进了营林区,这一住就是十一年,十一年间,住土坯房,点煤油灯,到一里以外的山下挑水给职工做饭,但她始终没有一点怨言。1994年,马贵兰跟着邓宝珠在莫里莫营林区的时候。为了保证造林成活率,邓宝珠利用营林区的空闲地儿开设了小型苗圃。为了省钱,妻子马贵兰主动承担起了苗圃的浇水、除草等日常培育养护工作,可她却从没向林场要过一分钱。有人不理解,她却说:“什么钱不钱的,只要宝珠干得好就行了,我搭把手没啥 。”尽管她不是林场职工,可她早已经把林业生产当成是自己家的事了。

相关新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