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本网锐评>>

保护+传承,让“文化带”建设出彩

2019-03-27 18:03:4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故城县依托75.1公里大运河,传承运河文明、讲好运河故事,把故城的文化元素和点位串联起来,统筹乡村振兴、城镇建设、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生态治理等工作,规划建设运河全域旅游文化带。(中国新闻网2019年3月27日)

文物古迹是历史的见证、岁月的留痕、古今对话的桥梁,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祖先智慧的结晶。悠悠运河,流淌千年,河底的泥沙、河中的水草、河边的黄土沉静地记录着运河两岸生生不息的民族繁衍。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截至2018年,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物古迹多达53处,这些古老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新时代我国文化事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充足的养分,保护好这些历史古迹,传承好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之责。

文物古迹的珍贵,在于其不可复制、不可替代、难以修复。在今天,即使专业技术团队呕心沥血精益求精,也无法完整的还原出莫高窟中流光溢彩的奇伟壁画,故宫受损文物的修复工作也难称完美。这些古迹是脆弱的,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补救,因此,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才越发紧迫。《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提到了文物保护的十条原则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原址保护,就像即使我们再挖出一条运河也无法取代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只有在保护工作上下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才能为后人留下一条古色古香的美丽运河,才能真正把运河文化带建设好,让运河文化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同时,要注重发掘文化古迹本身的历史底蕴。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岳阳楼名扬古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更是家喻户晓。发掘文物古迹背后的底蕴,既是对历史传承的最好诠释,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2018年,山西省朔州市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从杀虎口、崇福寺、汉墓群等文物古迹中寻找发展潜力,在尉迟恭、张辽、班婕妤等当地历史名人积淀上做文章,取得了积极成效。找出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历史鲜活明快,沉闷的文化便如源头活水般流淌起来,在这个时代获得新生。

保护+传承,需要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提高,使文物古迹扮演好传承区域历史文化、开拓地区发展路径的角色,将文化工作打造得更加出彩。(宋鉴)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