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本网锐评>>

创造“非遗”文化的“诗和远方”

2019-05-10 16:46:2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作为沧县深浮雕非遗项目的传承人,46岁的王洪强执着于木雕的深浮雕技艺的创新创作,在简陋而不失古朴的条件下坚持木雕创作,执着创新,追求精品,在一件件深浮雕精品的创作中,憧憬着建一座深浮雕博物馆,让北方深浮雕艺术代代相传。(燕赵都市报2019年5月10日)

非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悠久的华夏历史创造了数不胜数的文化艺术瑰宝,时至今日,那些被列为“非遗”的文化,在现代文明面前似乎正走向凋零。“非遗”不是死去的历史,而是祖先与后人对话的桥梁,古今沟通的“传声筒”,镌刻着一个民族从何而来的历史。面对今日“非遗”传承之困境,只有创造出“诗和远方”,才能赋予“非遗”更强大的艺术鲜活性和传承生命力。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的通知》,我国目前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3000余种,众多的文化遗产既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骄傲,却也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不小的挑战。创造“非遗”文化的“诗和远方”,要赋予文化本身强大生命力,在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等方向上为艺术铺平道路。

正如激荡的龙舟寄托了后人对先贤的怀念,热气腾腾的汤圆被赋予了团圆美满的真挚期盼,由外在的“物”教化内在的“情”,正是文化的魅力所在。也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展示的主体是“人”,有传承下去的希望。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的“非遗”进课堂活动,正是“从娃娃抓起”为文化培养合格接班人的良好举措。少年京剧班、书法班、刺绣班,激发孩子对文化的兴趣,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传承文化队伍中来,无疑将创造出更加清亮的源头活水、更富活力的新鲜血液。

新与古,对应的正是创新与守正,让“非遗”文化变得更加自信,更富活力,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诗经·大雅》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的传统只有不断加入新元素,变换新面貌,才能焕发青春活力。今日国粹之京剧,亦是在当年徽剧基础上去粗取精发展而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时,鼓励文化“走出去”,面向海外交流合作博采众长,以利于让世界近距离观察了解中国,比较精准有效地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可以说,这种模式值得推广和借鉴,这样的做法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功德无量。

保护“非遗”,是对历史的尊重和诠释,对今人的教化和启发,也是对未来的担当和负责,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责无旁贷的时代责任,只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才能为“非遗”文化创造出更好的“诗和远方”。(宋鉴)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