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兴冀之声>>

让京津产业转移在燕赵大地“风生水起”

2021-02-25 10:53:1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惊蛰将至,草木萌动。在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车身车间,一排排明黄色手臂式机器人灵活转动机械臂,起起落落宛如一首春之曲的跳动音符,仅用50多秒,一个完整的优质车身就下线,被机械装置运往下一道工序。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落地河北单体项目体量最大的项目,自2016年量产以来,北京现代沧州工厂整车产量已累计突破55万辆,产值超过400亿元,纳税超过25亿元。(2月24日《河北日报》)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河北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河北各项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能。7年来,从顶层设计到全面实施,河北省积极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引导京津冀三地汽车、应急、物联网、康复辅助器具、工业设计等产业行业深入对接,推动重点项目签约落地河北,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4771个、产业活动单位9045个,形成了优势互补、相融互促的一体化产业格局,让京津产业转移在燕赵大地风生水起。  

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当头炮”,也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有效途径。承接好京津产业转移,既是一场地理位置的“大挪移”,也是一次生产力的重塑,要引得来,还要接得住,自然离不开承接平台的支撑。河北省集中打造“1+5+4+33”重点承接平台体系,以雄安新区集中承载地为核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5个协同协作平台为重点,4个特色专业平台和33个个性化平台为支撑,通过举办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会等重大对接活动,积极吸引京津产业转移,仅2020年就承接京津基本单位5412个。  

在京津冀区域中,河北与北京、天津相比有着明显的“短板”,但也是河北加快发展的潜力所在。只有加快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协同”;只有加快补齐“短板”,才能更好地“承接”。围绕落实“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河北省建立健全组织推进机制,先后与京津签署三轮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京津冀高新技术企业整体搬迁资质互认、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企业跨区域创新更加频繁,生产制造业疏解项目落地生根,现代商贸物流业蓬勃发展,大数据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产业转移呈现出风生水起的良好发展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以来,河北省牢牢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充分利用京津冀联防联控联动工作机制,积极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出台赋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以及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氢能产业等9个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精准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加强上下游产销对接,有力推进区域内复工复产复链,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升级,提高产业聚集度,培育发展新动能。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北京“瘦身提质”,天津“强身聚核”,河北“健身增效”,更多的京津产业项目、科技成果和公共服务向河北转移和延伸,让河北人民生活更加便利、获得感更加充实。面向未来,我们要结合河北的比较优势,与京津主动对接、精准承接,以更大力度做好产业转移,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让京津产业转移在燕赵大地风生水起,发展活力竞相迸发,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行稳致远。(刘爱萍)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