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唐伟:启用Z字形斑马线的治理细节,值得肯定

2021-04-13 11:19:5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3月底以来,有不少住在常州市钟楼区长江中路广景山庄附近的居民发现,路口出现了一条奇怪的斑马线,在道路中间错开分成两截,设有“向右看”、地灯、减速带等标记。这是新型z字形斑马线,可有效提醒行人过街环顾两侧、汽车减速让行,减少路段中间斑马线上的事故发生。(光明网)

受根深蒂固的习惯影响,“中国式过马路”难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近3年来全国共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其中,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的事故占了90%。“中国式过马路”有两种表现形式,除了斑马线的基本规则没有得到落实,行人无视安全风险而擅闯红灯,以及机动车驾驶人员没有做到“礼让行人”减速慢行,最终导致斑马线上的安全事故居高不下。

为此,各地先后展开了多轮整治行动,直指“中国式过马路”之患,不过实际效果远低于预期。几年前,北京市启动了“非机动车行人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调查显示,北京开罚行人“组团”闯红灯一年,七成人表示过马路的习惯变化不大,有的想起来就守规则,忘了就不守;有的则完全和以前一样。这些都足以说明,行为习惯的矫正和改变,除了教化和惩戒,利用技术性的手段来进行规范,也是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和必要之举。实现治理手段的创新与升级,就应当尊重现实和规律,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手段。

习惯养成,为长期所致,矫正和治理自然也非一日之功。尤其对于公共治理来说,希望通过“一罚了之”的简单化和高效化,自然无以达到一蹴而就的效果。治理“中国式过马路”之疾“细节决定成败”,取决于公共治理的智慧与能力。有时候一个技术上的改进,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韩国,设计师便给人行横道作了改革,将人行横道的侧边改为弧形,让它更加符合人们的行走习惯;而在日本,日本爱知县有50条人行横道安装了红色发光装置,可使交通事故死伤者至少减少四分之一;德国的柏林有一种“自动人行道”,它以每小时15千米或25千米的速度移动。

这些做法,国内也有不同形式的尝试,并取得了很明显的示范效应,比如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严重状况,有的是协管员拉起了拦绳;有的是交通警察设置的路障,有的是构筑起了人墙。温州市区锦绣路与西山路十字路口装上了“斑马线智能护栏”,当红灯亮起,栏杆自动降下,阻止行人横穿马路;当绿灯亮起,栏杆自动上升放行。湖北黄石大冶市交管部门则在市区一个路口处设立了“喷水”装置,等等。诚然,中国式过马路的根本原因,还是守法和守规意识不强,“心中之墙”没有筑牢。然而,没有治标也就没有治本,只有不断的治标累积并不断培养习惯,才能让守法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若是没有外部环境的优化,没有技术性的引导和规范,那么以此为基础的更高标准,也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对于“中国式过马路”,理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才能在措施上更加科学合理。严管重罚是一种手段,技术性限制与规范同样重要。启用Z字形斑马线在技术上并不高深,跟德国式“自动人行道”、日本式“红色发光装置”一样,只是巧妙进行了技术层面的小小改动。不过,恰是这些细节上的充分体现和有效补充,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矫正和纠偏效果,让“斑马线规则”得到更好的遵守和执行。从试点的情况来看,“Z”字型斑马线的设置基本达到“绕起来、慢起来、看起来”的效果,大幅增加了机动车安全视角,有效避免视觉盲区,提升安全距离,增加反应时间,真正解决了“鬼探头”问题,这样的治理智慧和细节值得充分肯定。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