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本网锐评

让文化在非遗传承中向“新”而生

2021-06-10 18:30:1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作为河北三大民间舞种之一,井陉拉花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井陉人广场健身扭拉花,正月过会扭拉花,学校和单位的体育休闲项目里也有拉花。这种起源于明清时期井陉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紧密相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井陉人的气质品性和精神风貌便融在井陉拉花的一招一式里。(河北新闻网)

传统井陉拉花有其显著的艺术特色,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其音乐既有河北吹歌的韵味,又有民歌、民间曲牌和戏曲曲牌的音调,还不乏浓厚的寺庙音乐和宫廷音乐的色彩。新中国成立以来,井陉拉花经过多次挖掘继承,获得过“群星奖”金奖等一系列荣誉,成为享誉全国、名扬海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改变,“非遗”也正面临严峻挑战。有些已经湮灭在历史潮流中,有些也正奄奄一息。今天,当仰视现代文明的葳蕤光泽时,我们应该想到,如何用现代文明的雨露“反哺”传统文化的沧桑和断裂,如何用五千年岁月的累累硕果,重植中华文明的记忆。

以井陉拉花为例,它是“拉荒”的谐音,是在逃荒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种特有的舞蹈,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也恰恰说明,它与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这也正是需要持续用力的地方。这些年来,从成立“井陉拉花艺术研究会”到组建“井陉拉花艺术团”,再到建立多个“井陉拉花艺术培训基地”,都从侧面说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当井陉拉花列入当地中小学教学课程,当扭拉花成为村广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井陉拉花这朵绽放的小花成为拉动城乡经济的一条纽带,“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恐怕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田坦)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