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八面来风

借“机”发力,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2021-08-06 15:30:5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今年夏收,黄淮海地区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较常年降低约1个百分点,可挽回25亿斤粮食,相当于新增300万亩面积的产量。(新华网)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夏粮产量达到2916亿斤,比2020年增加59.3亿斤,单产、总产量均创历史新高。政策、种子、耕地、科技因素综合发力之外,夏粮丰收背后还有一个“隐形英雄”,那就是机收减损,优质高效农机供应+专业机收指导服务体系,助力粮食收割走好“开头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助推粮食增产增收。

从大田高产到颗粒归仓,中间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从“产丰”到“仓丰”的链条上,机收减损是关键一环。当前,农业机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短板,一方面,时机把握不准,小麦、水稻最佳收获期是蜡熟期或完熟前期,此时收获损失最少,收获过早易造成夹带损失,过晚则会加大落粒损耗。另一方面,科技不够硬、人员不够专,收割中存在漏割、堵草、“跑粮”等情况,造成粮食浪费。

把准了机收损失的“根子”,更需有的放矢“开方子”。从源头上、过程中、服务上共同发力,确保农机“走得实”、粮食“收得牢”、农民“收获稳”。

提升优质农机供应,走好“开头一公里”。无论是收割环节还是烘干环节,高质高效的农机装备,是机收减损的可靠保障。既要严把入口关,健全农机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农机出厂检测,发挥信息化优势,推进农机科技化、智慧化,提高机收减损功能,又要进一步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农民购置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推进农机普及化、亲民化,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和农民种粮“动力”。

发挥农机调配使用效率,求得“资源最优解”。行业发展离不开资源的自由流动,推进农机顺畅跨区流通,加强各地公安、交通、气象、应急等部门沟通协调,为农机流通提供有关政策支持,落实分时段机收适宜指数信息发送、农机车通行费减免、加油优惠等保障措施,推进农机流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进而促进农机制造业的有序发展。

强化技术及人才支撑,走好“最后一公里”。今年,农业农村部制定了《机播机收节粮减损情况分析及工作措施》《小麦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导意见》《2021年粮食机收减损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加快农机技术推广,一方面,要加大开展实用农机创新技术的宣传工作,推动农机创新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来更好地为农民以及农业生产服务。另一方面,要整合农业人力资源,利用农闲时期,组织开展农机专业技术培训,着力培养农机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升农民使用新型农机技术的主动性、自信心。

高质量抓好粮食生产,夯实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离不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耕地面积增加有困难的形势下,必须牢牢把握“藏粮于技”硬核,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智能化,为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活力。(徐桂勇)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