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韩欣:艺术不该无底线,“有色滤镜”须过滤

2021-11-18 10:00:15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近日,在上海展出的《迪奥与艺术》因一幅摄影作品引发网络热议。一个清朝打扮的女子不仅妆容怪异、目光阴冷,脸色暗沉,涂着厚重眼影,戴着清朝护甲……且有着西方对亚裔的刻板印象——眯眯眼、雀斑脸。网友批评该作品有“丑化亚裔形象”之嫌,观感极度不适,并用“阴间东西”“恐怖片”来形容所谓的“艺术”。(11月17日 潇湘晨报)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记录着无数美的瞬间,是一种对现实的高度概括;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影像工作方式;是一种高贵的雅文化。而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眯眯眼、高颧骨、剃眉的“伪形象”,分明是带着“有色滤镜”拍摄的,破坏了艺术“真善美”的本质。诚然,艺术不应是逐利的,艺术不该如此“无底线”。

应当明确的是,由于文化差异,审美可以有所不同,但“恶意”的丑化无疑是种畸形审美。中国是发展的,对中国女性的印象不该停留在封建时期的刻板印象中,艺术当是不分肤色、国别、种族的,更不该带着歧视的眼光。在当代,中国女排奥运会上披荆斩棘是美;疫情之下救死扶伤是美;樊锦诗扎根守护敦煌瑰宝是美,但美唯独不是令人不适的“假丑恶”。

中华文明享誉世界,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国内部分不明情况的媒体亦跟着吹捧所谓的“国际审美”,部分对本国文化不自信或者投机无原则的艺术家也欲在其热度中分一杯羹,显然,已然是剑走偏锋了。究其根本,源于创作者骨子里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或是没有掌握好其中的“度”。

是的,艺术并非千篇一律,对待纷繁的艺术形式,我们需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艺术境界。该给艺术画个“圈”吗?似乎并不可行,艺术讲求创造性,这样做反而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但个性化创作绝不等同于无底线丑化,优秀的艺术形式应当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能够传递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艺术家们心中要有把“尺子”,掌握好“度”,才能创作出高雅、易于传播的作品。

让艺术回归本真,让精神享受和物质劳动相结合,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艺术创作中飞扬。摒弃表面“赶时髦”的艺术形式,让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优秀作品,为中国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