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希冀暖评

青春接力,共赴塞罕坝“常绿之约”

2022-05-07 19:13:3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塞罕坝林场1962年建场,一代代塞罕坝人扎根高原荒漠,培育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如今,80后、90后守林护林人,接过前辈手中的旗帜,用青春和热血续写塞罕坝的绿色传奇。(5月7日 河北新闻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当年“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萧索,到如今百万亩人工林海守卫京津,一代代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在党的号召下,用青春与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护林人继承了坚韧无畏的精神基因,接过了前辈手中的旗帜使命,继续用青春和热血续写塞罕坝的绿色传奇。

啃下“硬骨头”,坚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意志。从第一代护林人栽种下塞罕坝上第一棵树苗起,艰苦奋斗的精神基因就扎根在了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几十年来,三代护林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书写了一场荒漠变绿洲的恢宏史诗,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越是艰险越向前,急难面前勇担当,这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品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意志,成为新一代护林人攻坚造林10万亩的强大精神力量——10多年来,塞罕坝人在石头山上种树10万亩,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拼搏,但总有一些事物历久弥坚。“石头山”的十年“蜕变史”充分说明,塞罕坝的意志不曾凋零,护林人的精神代代相传。

探索“新思路”,收获“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美好。层林尽染的塞罕坝,既闪耀着精神的光芒,也散发出科技的智慧。植树造林,讲究“三分造,七分管”,林子基本成形后,后期的管护不可或缺。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科技要素逐步参与到林场建设越来越多的环节,林场病虫害防治方式不断创新,直升机、无人机都派上了用场。目前,塞罕坝初步建设了物联网野外监测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人防、飞防、技防相结合的管控防治体系,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防治效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塞罕坝几代专业技术人员接力传承科学求实、创新不止的探索精神,为塞罕坝不断变美贡献智慧与力量。绿色的塞罕坝启示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理念不能丢,科技创新在造林护绿中的支撑作用不能少,探索新的造林理论和模式的实践不能停,只有用心用情用智呵护好“一棵绿”,才能收获“一片绿”。

传承“真精神”,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自信。什么是塞罕坝精神?答案就在林海里的每棵树、每个塞罕坝人身上。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紧急从全国18个省市的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毕业生,和当地干部工人一起,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向荒漠进军。党旗所指,吾辈所向;国有所需,吾必往之。从第一代塞罕坝人扎根林场顽强拼搏,到今天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守林护林人接续绿色攻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早已如遍野绿林植于山一般扎根在塞罕坝人心中。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百万亩林海筑起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不仅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林场建设者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回望筚路蓝缕,塞罕坝的创业路,诠释着中国走绿色发展之路的自信与坚决。把绿色经济发展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就应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突出生态优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蹚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

绿色塞罕坝,悠悠赤子心。著名作家魏巍曾为塞罕坝林场赋诗:“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青春在奋斗中精彩,愿景在拼搏中绘就,正如新一代护林人所说:“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种精神、这份责任扎根在每个塞罕坝人心中。”青年有担当,事业有希望。在伟大精神的鼓舞与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为塞罕坝更“绿”的明天持续奋斗,这条以绿色为底色的生态发展之路,正在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宋鉴)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