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朱永杰:温州车改,教师有“车补”吗?

    温州车改自2012年4月始,已经过去近一年,除了公检法等18个单位外,供拍卖和处置了80%的公车,波及1.2万人。车改后,近距离货币化,远距离市场化,从科员到正处,月补300元到3100元不等。车改节约了2700万元,比原来降低了18.2%。(3月17日中广网)

    比起2008年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车改书记区长每年8万元的车补,温州差不多少了一半。据说杭州还要低一些。这大约就是迄今为止杭州车改、温州车改被肯定的主要原因。不少地方积极学习杭州和温州,大力开展“卖公车领车补”,公车被贱卖,车补额度等同又一份工资,被专家学者讥讽为“集体分肥”“伪改革”。令人忧虑的是,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伪改革”依然在继续,而且愈演愈烈。

    据报道,"取消配车,发放补贴",1993年广东东莞选择这样的方式第一个啃下公车改革的螃蟹。此后20年间,各地车改先后启动,从1998年大庆车改失败,到2011年杭州车改成功收官,再到正在稳步推进的温州、宁波等地的车改,更有一些地方“鬼子进村悄悄地干活”,大补特补早就持续多年。似乎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车轮下的腐败”正在被这样“遏制”。

    在此,笔者不能不佩服一些地方执政者的“智慧”,是如何一碗水端平的?比如,温州车改中,还有公检法等18个单位没参加。那么,完全可以预见,这些单位的科员是不会有车补的,这些单位的领导也不会有。他们眼瞅着别单位的人每个月等能拿到一笔丰厚的补助,心里的不平衡又是怎样平衡起来的呢?更有,同样是上下班,教师为啥就不能领取车补呢?他们平衡吗?——我想问:温州市委书记市长到底有啥“智慧”能够让那18个单位的人平衡起来?不妨请记者朋友前去采访一下,一来看看这些单位的人是否平衡?二来也请书记市长直言不讳传经送宝。

    有公务,自然需要公车。但是近年来公车量之大、每年花费的公帑之巨,令人咂舌难以容忍。至始至终,没有一个官方数字来表明每年公车花费是多少,有民间研究机构说四五千个亿,人们也就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何?就因为公车已经跟腐败联系起来,遍地公车,真正为公务奔跑的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这如何不让公众义愤填膺摩拳擦掌?

    现在,拥有192辆车、90名驾驶员的温州市公车服务有限公司,日均出车只有30多车次。公车服务公司生意的冷清表明,公务活动在没有公车的情况下仍然得到了较好满足,没有公车工作照样做。车改后,越来越多的公职人员坐公交车上下班。干部乘公交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甚至,半径在5公里 内的单位,有些人会选择绿色环保的自行车,20分钟就到了单位。一句话,没了公车,啥都没耽误。

    作为公职人员,根据职位不同、工龄长短,工资是不一样的,就是说,国家该给与的待遇已经在工资里体现出来了。那么,我们就不能不质疑,同为吃财政的教师,为何就不能有车补呢?同样是上下班,凭啥机关里的公务员就有车补特权?莫非就凭那个已经发臭的“职务消费”?我不知道,在财政预算支出的类款项里,到底有没有“职务消费”的名目?如果有,早该取缔;如果没有,就要追责,追财政局长的责,追书记区长的责。

    总之,杭州车改也好,温州车改也罢,就因为车补,完全可以全盘否定。当然,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咱也理解。不改绝对不行,改了还要不断地改。就目前来看,对照一下党中央的“八项规定”,我看还是取消车补吧,这种“兔子尾巴长不了”的反民意“集体分肥”,从一开始,彻头彻尾就不应该。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联系方式:18931159383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