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观沧海】我的家乡在美丽河北丨火火的秧歌扭起来

2016-11-18 16:54:36 来源: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贾东亮
“土里土气”的地秧歌竟然扭到了奥运会、扭到了世博会、扭到了世园会,尤其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那些平时伺弄庄稼、卖肉卖豆腐的秧歌艺人,竟然还把地秧歌扭到了香港、扭到了韩国。

    文丨高永维

    昌黎人是打心眼里喜欢地秧歌。在昌黎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饭不吃,酒不喝,不能不扭大秧歌;米不碾,面不磨,不能不看大秧歌。”显而易见,地秧歌早已经融入了昌黎人的生活,早已经浸入了昌黎人的骨髓。

    秧歌,顾名思义,秧田之歌。这一产生于田间地头的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老百姓紧紧相连。昌黎的地秧歌,不需要绑腿,不用踩高跷,随便一块场地,一把扇子、一方手绢、一支棒槌,说扭就扭,甚至没有道具也行,这样的“低门槛”,人人都能参与,群众基础自然广泛。

    在昌黎,“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都能扭上一段。逢上赶集和庙会,逢上谁家有喜事,只要喇叭点一响,不用去四下招呼,观众就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起先是“名角”在扭,接着观众也扭起来,扮妞的,扮丑的,虽说这里边没一个专业演员,但是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却有戏有味,于是笑声和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大家就一直扭着、乐着、闹着……

    昌黎地秧歌有过辉煌的过往。早在上世纪50年代,昌黎地秧歌就曾多次进京,不仅参加了两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还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专场演出,昌黎地秧歌《跑驴》更是代表中国出访罗马尼亚,并获得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节银质奖章。提起这些辉煌的过去,那些亲历辉煌的老秧歌艺人,满是褶皱的脸上就乐开了花。

    可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昌黎地秧歌沉寂了。昌黎人依然在扭地秧歌,昌黎人依然热爱着地秧歌,可是大家伙只把地秧歌当个乐子,当成辛勤劳作之后解乏的消遣,没有人想到地秧歌还能重登大雅之堂。然而,大家伙没有想到的事情,偏偏就成了真。上世纪90年代,地秧歌重新热火起来,特别是2006年地秧歌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直接宣告了地秧歌的春天的到来。

    政府部门对地秧歌重视起来了,秧歌艺人的热情高涨起来了,“土里土气”的地秧歌竟然扭到了奥运会、扭到了世博会、扭到了世园会,尤其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那些平时伺弄庄稼、卖肉卖豆腐的秧歌艺人,竟然还把地秧歌扭到了香港、扭到了韩国。2013年,昌黎地秧歌一举摘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土里土气”的昌黎地秧歌真的是扬眉吐气了。

    一时间,昌黎地秧歌收到的邀请多了,演出的机会多了,昌黎地秧歌也真的是争气,河北卫视《炫动中国风》栏目冠军、浙江卫视《我看你有戏》入围全国14强,央视《我要上春晚》进入全国总决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昌黎地秧歌,越来越多的人在推荐昌黎地秧歌,这时候的地秧歌艺人浑身是劲儿,他们扭给自己也扭给别人。一群种葡萄、苹果的人,一群卖菜、卖肉的人,竟然把昌黎地秧歌扭火了,可以想见在昌黎这座小城引起的轰动,也可以预见昌黎这座小城必然掀起的“地秧歌热”。这个时候,政府部门趁热打铁,一个又一个文化广场建起来了,扭秧歌有了更多的场所;民间艺术学校和地秧歌传习所建起来了,孩子们学习地秧歌有了途径;庙会、欢乐季等节庆活动常态化举办,地秧歌爱好者有了展示的舞台;重新编排地秧歌动作,将地秧歌与广场舞融合,在群众中间大力推广,没有基础的人也参与进来了……

    如今,徜徉在昌黎街头,地秧歌会不时映入眼帘,这里边既有关于地秧歌的城市小品,也有正在舞动着的人们,那诙谐幽默的动作、那一张张甜美的笑脸,是对美好生活的呈现,是对幸福日子的歌颂。在昌黎,火火的秧歌正扭起来……

相关新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