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网言网语>>

“嗯”回复的背后,是同理心的缺失

2019-06-10 17:37:4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微信回复了老板一个“嗯”,结果被老板批评:“和领导和客户都不要回复‘嗯’,这是微信的基本礼仪”。姑娘说,自己作为一个小员工,感受到了不受尊重。不过,不少网友看了却并不买账,认为遇到可以给予耐心指导的老板很不错了。(6月4日 中国青年报)

面对当事员工对此表达的“感觉得不到尊重”“月底准备辞职”,不少网友直指其不懂“网络社交礼仪”。事实上,从当事人的“不能理解”“无法接受”的种种表现看来,问题的矛盾点不仅仅在于懂否“社交礼仪”,更多是在于“为什么要遵照这种礼仪?”“有无必要去遵照这种礼仪?”

站在员工的角度来看,以一个“嗯”字作为回复,表示已经对老板提出的“你都安排好了把?”做出了肯定回应,既然已经回应,领导又何必“小题大做”地抛出“一大串大道理”。但只要稍变换一下角度和立场,就能感受到一个“嗯”字所传达的信息是消极甚至是抵触的。领导询问相关情况,是出于对工作负责的动机,所需信息中可能包括该项工作是否安排妥当、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出现问题的应对预案等等。显然,在仅限于上下级的领导从属关系中,这些信息是不能被一个简单的“嗯”字囊括其中的。

交流是相互的,尊重亦然。不论线上还是线下,不论是职场内特定的“法则”还是日常的沟通对话,想让信息准确到位并且有效地传达到对方,就不能只站在自己封闭的圈子中自说自话。网上交流没有面对面的直观感受,没有交流双方神态、肢体的辅助表达,沟通双方的唯一载体就是对话框中的文字,含义表达是否准确、语气态度是否到位得体,都能够从文字中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说,文字中的尊重便是对人的尊重。

“嗯”回复的背后,除了当事人对社交礼仪的忽视,更能反映出在交流中不能够做到换位思考,缺少必要的同理心。交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角色不对等,被提问者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给出明确的回复,自然也就出现了“答不应景”的被动局面。“我以为你听懂了”“我以为我说明白了”诸如此类的误解在现实中频频发生。究其根本,是源于当事人没能从内心构建起对事件高度负责的态度,不能够站在一个全面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

交流本身就是需要双方共同参与的互动行为,能够及时站在对方的立场,明确对方的需求,恰当地作出回应,无论是在上下级之间还是在普通的共事关系中,都应当是职场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问有所答,答有所用,才是检验一个职场人处事是否成熟的标志,就如同盛传于网络的“靠谱法则”所描述的:“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当今社会,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良性的沟通与交流永远是胜任工作的绝佳法宝,不论身处何地、位居何职,懂得尊重、学会倾听、善于表达,都应当是每个职场人所应当具备与秉持的态度。(陈杏)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