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李红军:谨防“薪酬保密”成为侵权利器

2020-01-06 20:01:4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涉及工资、奖金的话题总是格外引人关注。前不久,同事间工资应不应该公开的话题引发热议,有媒体就“你会打听同事工资吗”发起网上投票,结果显示,表示会打听的人占多数。打听同事工资仅仅是同事间茶余饭后的消遣行为吗?记者采访了解到,远不止于此。有不少公司将“禁止私下交流工资奖金”写入合同,甚至还有公司让员工签订收入保密协议,明确违反者将被开除。如此一来,打听同事工资由“会不会”变成了“能不能”。(《工人日报》1月6日报道)

现实语境下确实有些企业存在“潜规则”——员工之间不得互相打探薪酬,否则将遭到开除和辞退的厄运。笔者以为,这种漠视职工权益的做法,不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不说,更不利于新形势下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

谨防“薪酬保密”成为侵权利器。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职工在同一单位工作实行同工同酬。然而,现实语境下有些企业将员工的报酬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干着同样的工作,得到的报酬却差别很大。这种无厘头的“薪酬保密”说白了就是按照亲疏关系定分配的“任人唯亲”,理当摒弃。

不错,由于每个人在企业的定位不同,承担的责任不同,薪酬存在差异无可厚非,这也是多劳多得的一种体现,但是在工资分配上不能差别过大。贡献大小可以从绩效工资上体现出来,而不能让人总是“雾里看花”。

从另一方面讲,薪酬公开透明也是对职工知情权的尊重。国有企业也好,私营企业也好,一个现代化企业必须蕴含人文情愫,企业要想有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就是懂得尊重职工,员工是企业的主人,而不是只会干活的机器,某种程度上讲,薪酬发放是否公开透明,直接考验着一个企业的人文情怀。再者,“薪酬保密”搞得神神秘秘,无疑会导致员工之间互相猜疑,这不利于团队的合作与团结。

作为一个现代化企业,公开透明应成为企业的应有遵循。人为地设置种种“保密条件”,对于互相打听薪酬的员工进行开除辞退处理,更是于情于理于法都有点说不过去。试想,一个企业职工连自己的薪酬都不能过问,这样的企业还有人文情愫可言吗?员工还有好的未来吗?谨防“薪酬保密”成为侵权利器应成社会共识。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