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管窥天下>>

过劳的危害,是对全民时间管理的检验

2020-08-18 19:40:0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近日,《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发布的数据中,有关国人休闲的占比时间引发热议。除去工作和睡觉,2020年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仅为2.42小时,比2018年少了25分钟。专家表示——超长时间工作影响健康,工作效率也高不了。(8月17日《科技日报》)

过劳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个人的身体健康带来损害,长期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未能让身体得到有效的休息,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般会出现各种症状,除了总量越来越大的亚健康患者群体,还有数量越来越多的猝死案例。从天涯副主编金波晕倒在北京地铁6号线后再也没有醒来,到年仅24岁的苏州工程师因加班熬夜最终猝死医院,过劳死已不再是中老年的专利,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敲响了国民健康的警钟。

另一方面,超长工作并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而是走向事态的反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指出,适当的休息能令大脑恢复活力,有助提高工作效率。国外的实践证明,通过改善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为职工心理健康投入1美元,可为企业节省运营成本5-16美元。事实上,一个员工长期在高压环境中工作,无论是个人的工作状态还是实际效率都会受到影响,若能得到适度的休息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比超长加班得到的结果更好。也正是基于此,才造成了996工作制成为众矢之的,这种近乎于病态的加班文化也饱受诟病。

即便在此语境下,相比于2020年,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还比2018年少了25分钟, 足以说明实际情况极不乐观,超长时间工作的状况亟待改进。从成因上分析,主要因素在于超长加班的企业文化,挤占了员工的休闲时间,使得他们有效休闲的时间越来越少;再加上带薪休假等制度未能得到落实,员工的休息权未能得到实质性保障。不过,除此之外,劳动者在主动争取上的意识不足,也是权利得不到保护、就业环境难以优化的关键因素。一项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发布《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5年报告》显示,从2012年到2014年,全国劳动力的工作时间总体下降,一般周工作小时数从约50小时降到约45小时。其中超过60%的加班雇员是“自愿加班”,外资合资企业加班人数比例最高,雇员平均加班时长达41.5个小时。

对此,有人将这种根深蒂固的加班文化归咎于“低薪制度”作祟,单纯将矛头指向于用人单位。诚然,在加班上用人单位确实具有相当的主导优势,但供需之间可以形成双向制约,劳动者也能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形成反向力。比如,假若劳动者不愿加班或不加班,将少加班作为一种习惯和文化,参与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实施加班的门槛也会不断提高,劳动者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休闲时间。在国外,严谨的德国人很少加班,他们总是把工作计划安排得井然有序,落实到小时。墨西哥工人即使他们兜里没有钱,即使你付3倍的加班工资,他们也不加班。

简单来说,这其实是一种最基本的时间管理能力,既是个体也是群体素质的体现。加班有其合理性,在明确的标准下,如何看待和管理时间,则需要个体的努力与实践。一个成功的人士,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时间管理大师;而对于一个员工来说,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必须懂得如何管理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提高效率,像“挤海绵里的水”那样,腾出更多的时间去休息,在一张一弛中掌握原则和边界,过劳的危害才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始终成为“纸面的风景”。(堂吉伟德)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