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网言网语

人才赴基层,基层焕生机

2022-08-23 11:08:48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尤其今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千方百计开拓大学生就业岗位成了保就业的重中之重。(央视新闻)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基层是一个锻炼青年人本领的大舞台,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毕业生,就应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广大的基层土地建功立业,并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

无论是区域协调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基层都渴求人才,需要新鲜血液、年轻力量的注入。要让大学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有发展”到基层就业,需要大学毕业生和基层共同努力完成一场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

明确“航向”,燃亮信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到基层去、到一线去,是广大青年砥砺作风、提升自我的现实要求。高校毕业生大多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创新性开展工作,但同时缺乏基层和艰苦复杂环境的历练,在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矛盾问题上还缺乏实践经验,尤其是在做群众工作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要想成长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没有捷径可走,必须经历一番磨炼。基层一线,条件虽然相对艰苦,事情不免具体且繁杂,但直接面对群众,工作富于挑战,正是广大青年了解世情国情、厚植群众观念、锤炼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能力的最佳“磨刀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学校各级团委的力量开展各类理论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了解最新的政策,培育心中奉献基层的赤子之心;通过社会媒体力量,宣传报道基层各色青年人的奉献行为,进行表彰,树立典型,用榜样的正能量唤醒每一位青年学拳拳报国心。

厚植“沃土”,提供保障。茂材需沃土,良禽择良木。应下更实功夫为青年创新人才成长培土,花更多投入为青年创新人才发展铺路。要想人才留得住,根本上还要消除后顾之忧,通过“养心志”的培养方式,使人才对当地的感情渐渐加深,便于更好的融入当地。给予学生完善的社会保障待遇,消除基本的生活问题;优化基层环境,创造心无旁骛的发挥空间,同时地方政府要尽己所能提供政策保障,比如分配人才公寓、解决家人就业、给与当地户口等,使得录用到基层的各种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能够立得住脚、扎得下根,与这片土地更好地相互“契合”,持续的为当地发展建设服务。

构建“磁场”,给予机会。全方位培养引进青年人才,着力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现代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建立更加积极开放的岗位聘用政策和财税激励政策,扩大引才渠道和范围;给予学习培训的机会,人才不能做“花瓶”摆设,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复合人才,都需要学习的机会,给予培训和成长,才能收获满满;提供清晰的晋升脉络,人才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城市,都需要一定的成就感,让青年学生更有拼劲儿。

清朝诗人龚自珍曾著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体现了人才对治国安民的重要性。因而,只有人才扎根基层,才能开辟“创业蓝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才能让人才更好的发展,进一步助推农村现代化,让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宋雪纯)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