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严奇:用更兜底的安全感,夯实群众幸福感

2022-08-24 11:17:3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你可以告诉警察,但你将永远看不到这些东西,并且收到无穷尽的报复!”这是西安市民凌女士在家中失窃后收到的勒索短信。胆大的窃贼竟然以拿回孩子的学籍档案、身份证、录取通知书等为要挟,使用盗来的手机发来短信,用偷来的银行卡转账。狂妄的他最终被警方抓获。(《华商报》)

仅从案件侦破的结果看,“人赃并获”或能称为“皆大欢喜”。但我们要看到,涉及个人信息的盗窃,其损失和影响并不局限于经济财产,该窃贼的“报复言辞”也并非毫无威胁性。据了解,收到威胁短信后,凌女士夫妻又慌又怕,最终决定举家搬迁。即便最后通过警方,挽回部分经济损失,可这个家的“安全感”恐怕也不复从前。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身处大数据驰骋的网络时代,多数人都知道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窃贼通过被害人手机联系被害人,其潜台词即是掌握了手机中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被藏于脑中难以剔除,若被恶意传播,可能衍生出二次或三次的勒索、敲诈伤害。成年人居于家中尚有能力自保,可未成年人身居学校,则难以抵御打击报复。

全面提升平安中国建设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有关部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的方法策略,帮助群众消除遭不法侵害之后的后顾之忧。避免群众因财产上的损失,背负不确定的社会生活压力。用更兜底的安全感,夯实群众的幸福感。

对此,可以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更严密的措施,检查窃贼所盗窃的身份证、户口本、学籍档案等材料,有没有被存底、备份、传播。于公安机关、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备案,防范证件材料被盗后,被用于不法活动。也可向社区或小区物业通报,防范有威胁人士靠近被害人;针对威胁被害人的不法分子,进行严格和细致的教育,通过心理干预措施,消除隐藏的被记忆的被害人个人信息。

多数社会大众缺乏应对不法侵害的技能和方法。针对个人档案材料被窃取的情况,也呼吁社会组织参与推广应急保护措施。鼓励群众遇到不法侵害后,勇于维权,勇于报警,和不法分子作斗争。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