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龙敏飞:“不贪就受排挤”式狡辩只会徒增笑柄

    过去的两年间,河南许昌东城区拆迁领域60余人相继被批捕、起诉,加上数人潜逃,东城征地办全军覆没。涉案人员以拆迁之名“团购”了当地拆迁事务,贪污、受贿金额动辄数百上千万元。办案人员说,“进了这个圈子,不贪就成了另类,不贪就得受排挤,不想贪也得贪。”(12月18日《检察日报》)

    在官场上,有一句俗话,叫:“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了班子不如进圈子,进了圈子等于进了班子。”这说是就是官场的“圈子文化”,一个人,若在圈子内部,亲朋好友一照顾,职场高升自然是“如云得水”;如若不在圈子内,那必然荆棘不少、牵制满地,被人排挤,自在情理之中。这般官场潜规则,使得“组团式腐败”成为新的风潮,这般行为,无疑在侵蚀着官场生态。

    当腐败也可“组团”,再加上我们根深蒂固的“法不责众”意识,使得官员有了侥幸心理。有官员第一次腐败没被抓,二次三次也没被抓,胆子便越来越大,而且,当圈子文化形成,腐败也皆是“组团式”了,更让官员的侥幸心理,有了现实土壤。同样,也因为侥幸心理的长期存在,使得腐败问题也是长期存在。此外,有的腐败官员还坚持“办不成的事不收”等“几不收”原则,如此做法,进一步加深了腐败的隐秘性,保护了自己。

    而同时,另一方面,来自纪检部门对腐败的查处,似乎并不给力,现实中的反腐,也往往具有偶然性。一些自上而下的反腐行为,大多“雷声大雨点小”,往往不起多大作用。而一些小偷反腐、情妇反腐,再如周久耕因“天价烟”落马,杨达才因“天价表”被调查……这些事件,都在叙说着一个事实——腐败是必然的,反腐是偶然的。如此现实境况,无疑更会加剧官员的侥幸心理:大家都在腐败,被抓的事肯定落不到自己头上。

    当“不敢不收”、“不贪就受排挤”成为官员的一声娇嗔,成为官场的一种“潜规则”,这的确需要给权力套上笼头了。一者,对官员的“圈子文化”,应进行有效的管控,此者,可将官员日常社交情况纳入官员考核范畴;二者,仍需健全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毕竟,在“不贪就受排挤”背后,是有一连串的失职渎职行为的,这要顺藤摸瓜,查出真相并非难事。毕竟,只有时刻让官员感觉到“监管高压线”的存在,“组团式腐败”的风景,才不会继续存在。

    换言之,从之前的“不敢不收”到如今的“不贪就受排挤”,这不过是“新托词”,其背后的问题,依然是一脉相承的。这些说法,自然是为反腐找借口,但同时也是一种无视人性贪婪的狡辩。毕竟,在得罪人与得罪国法面前的选择,谁都知道孰轻孰重,可这些贪腐官员,却因怕得罪人而无视国法,这背后,有侥幸心理作怪,更有贪婪心理主导。客观而言,“不贪就受排挤”或许就是一句大实话,但当公众已经认清这背后的现实问题,知道这背后的利益关系,再来审视官员的话语,的确只会徒增笑柄罢了。

    故而,对这样的“组团式腐败”,不应有任何的法不责众意识,必须让“伸手必被抓”成为一种社会现实、社会常态,如此,对官员的“监管高压线”才算真正形成。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