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丨塞罕坝精神⑧——无私奉献,用真情挚爱呵护绿色家园(下)

2016-10-08 14:24:42 来源: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段闪
编者注:2016年3月10日,承德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弘扬塞罕坝精神先进事迹报告会,五位主讲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塞罕坝精神的内核,【心路】栏目将陆续刊发他们的发言内容,供大家学习思考。

    文丨闫晓娟

    三道河口林场,是塞罕坝林场的6个基层林场当中最偏僻、交通最不方便的地方,在食堂就餐的职工较多,后勤服务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宋晓丽等三人女子炊事组,为了让职工能吃好,可没少用心思,他们把每一位职工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都装在自己的心里。努力在饭菜的品种和花样上下功夫,每周还包顿饺子,想方设法让职工吃好。特别是在防火期内,很多职工3、4个月不能回家,有时候职工家属带着孩子来探亲,她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热情周到,专门为孩子蒸鸡蛋糕、煮米粥,做一些适合孩子吃的饭菜,用女人特有的细腻、周到让他们感受到了林场大家庭的温暖。

    为了确保百万亩林海的防火安全,全场共设有9个夫妻望火楼,到了防火期,他们一上山就是几个月,像陈锐军夫妇、赵福洲和妻子陈秀灵、刘军和妻子齐淑艳、孟庆林和妻子董建琴等夫妻一干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一部电话、一副望远镜、一个记录本,每隔15分钟一次的瞭望报告,这种简单而繁杂的工作让他们受尽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孤单寂寞、艰难困苦。赵福洲和妻子陈秀灵驻守的望火楼因山高坡陡,每到冬季就一直饮用积雪融水,1983年11月的一天,赵福洲外出巡查火情,已经怀孕7个月的妻子陈秀灵清理沉淀在缸里的泥土和树叶时,被缸沿儿挤压了腹中的胎儿。赵福洲回来看到妻子疼痛难忍立刻就向林场打了求助电话,林场紧急派职工用门板把陈秀玲抬下山,再用汽车送往医院,由于山高坡陡,雪大路滑,经过7个多小时、陈秀玲才被送到医院,当时已是凌晨一点半,孩子最终没有保住。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望火楼的很多家庭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由于远离人群缺乏交流,初景梅的儿子8岁了说话还不清楚,董建琴在学校寄宿的儿子高烧近40度,仍坚持不让老师给父母打电话,因为孩子知道,即使打了电话父母也下不了山,只能让他们更揪心,更着急……正是由于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五十多年来,940平方公里的塞罕坝林场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有人说,选择了林业就选择了艰辛,选择了塞罕坝就选择了付出,而对于我们这些在塞罕坝成家的女人来说,能够兼顾相夫教子、尽贤尽孝那简直是一种奢望。为了这份绿色的事业,和这个绿色的家园,不知有多少个家属随丈夫东迁西走,不知有多少个妻子在一方苦守,默默支持已经成为她们的信念,体谅理解已经成为她们的习惯。她们默默无闻,却是一线务林人的坚强后盾,他们虽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自己的行动支撑起塞罕坝的“半边天”。

    也正是在这些“塞罕坝最美的人”的事迹感染和带动下,我在工作中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参加工作20年来,先后从事过装卸工、清洁工、核算和会计等工作,还自学考取了会计师、高级统计师,多次年度考核优秀。在工作中我认识了我的丈夫,并于1997年组建了幸福的家庭,他也在基层林场工作,工作起来经常早出晚归的,所以照顾家庭的责任都我一个人担着,但我依然觉得很幸福。塞罕坝给了我爱情,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给了我一份热爱的事业。作为塞罕坝职工的家属,虽然我们远离都市的繁华,没有很多人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也少有家人团聚的温馨与浪漫,但我们知道,嫁给了塞罕坝的职工就等于嫁给了塞罕坝。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给他们营造一个安定的家、一个稳定的后方、一个温馨的港湾,累的时候能在这里栖息,苦的时候能从这里靠岸。作为塞罕坝职工的女儿、妻子,我也会像我的妈妈一样当一名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用我无私的奉献为塞罕坝的明天增添一份更加美丽的色彩,用真情挚爱呵护我们绿色的家园!

相关新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