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伟:徐迅雷,只为苍生说人话
河北新闻网
2011-03-23 15:4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人道’是诸多经典名著的恒久旋律,‘人权’是许多文明国家的宪法主题,‘人性’在和谐社会里不可或缺,‘人情’在百姓生活中不会消弭。”这是徐迅雷写在他的那篇《只为苍生说人话》的评论文章里的一段话。可以说,这些关于“人”的理念便是徐迅雷的立言之本,也是他的为人之道。

    铁笔著文担道义

    杭州的《都市快报》是一份广受读者好评的报纸,其中的“快报快评”更是受众爱读的专栏,创办4年,获奖10多次。该栏目的写作任务主要由徐迅雷一人承担,他坚持“百姓立场、公民写作”的理念,及时对最新发生的中国重要热点新闻事件发表评论,努力做到“取时评之素材,写杂文之华章”,这个以“快”命名的栏目被评为了浙江新闻名专栏。

    作为即时性的新闻评论栏目,“快报快评”要求针对当天版面新闻而写,徐迅雷事先不知道将要评说什么新闻,通常在晚上八九点钟确定选题后才能开始写作,并要在两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使媒体观点在第二天第一时间与受众见面。要想“笔快”、做到“倚马可待”,除了敏于世事外,还必须博览信息。为此,徐迅雷每年至少要买上万元的书刊资料,他的狭小拥挤的办公桌上满目皆书,从《四书五经》到《圣经》,从《权力语录》到《经济学帝国主义》,既有《美国读本》,又有《中国教育经典解读》……家里更是从墙上到地下堆满了书。而要真正做到“快人快语”,还需要“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篇篇“说人话”,也即坚守百姓立场,真实反映民情,及时传达民愿。

    徐迅雷的笔是分量很重的,他要求自己做到“心中装着读者”,为百姓说话、疾呼、呐喊,所以写出的评论承载着厚重的社会责任感,浸透着浓郁的悲悯情怀,用他的话说便是“求道义是因公民,说人话只为苍生”。文章内容涉及宪政、政治、经济、法治、社会、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关乎官员腐败、环境保护、公民权利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经常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例如《一百种理由抵不上一颗良心》、《“床垫非文化”VS“钉子亡国家”》、《慈善是永恒的时尚》、《吴敬琏的炮轰为什么遭到炮轰》、《国旗为苍生而降》、《职业病防治得了什么“职业病”?》、《民主·官主·权主》、《执法要杜绝官匪》等等文章,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剖析深刻,语言饱满,具有很强的思想穿透力和说服力,读者说“为我们老百姓说出了心里想说但没地方说的心声”。他的许多文章被《读者》、《杂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及网络转载或选介,其中《城管又打死人了》被腾讯网转载后,网友评论多达3万多条。有的单位把“快评”文章集纳起来,发给员工当学习资料。不少遭遇冤屈的读者还给他寄来申述材料,希望帮助主持正义。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人气”,在2008年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举办的“读者喜爱的最佳记者(编辑)”评选活动中,他名列榜首;正是因为有着燃烧生命热能支撑的写作,使“快报快评”载誉丰厚,该专栏先后荣获“名专栏”和“十佳”栏目称号,评论文章连续4年获得杭州新闻奖一等奖和浙江省新闻奖。

    徐迅雷说自己的生活很简单,每天除了写作就是阅读,几乎没有任何娱乐,住在杭州,一年见不到西湖三两次面,甚至不知道杭城的“泡吧”“足浴”是怎么回事。徐迅雷的生活的确是简单的,可他的“头脑”却比较复杂,对他来说,写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思考。为此,每天读书看报上网至少10个小时,用他的话说便是“用10小时的学习、思考、积累,来支撑两个小时的写作”。他睡的床,左边放着图书报刊,右边摆着笔记本电脑,前面则是电视机,他对自己身处这个“品字型”的信息世界颇感开心;每天上完夜班回到家里已是后半夜一两点钟,睡前醒后都要第一时间打开这三个窗口,以获取八方信息——他戏言自己“绝对是信息过剩的人”。难怪常有人问他每天都要写“命题作文”会否“掏空自己”,他这样回答:“我最不怕的就是这一点,因为时刻在注重积累,所以有写不完的东西。”?

    作为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徐迅雷先后在《南方都市报》等多家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并在《民主与科学》、《炎黄春秋》、《改革内参》、《新闻纵横》等刊物发表人文、历史和社会方面的研究性论文和随笔40多篇。他的网络评论《大桥坍塌的中美调查之别》荣获中国新闻三等奖,成为《都市快报》员工在文字类作品方面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第一人,该文还被《南方周末》评为中国2007年度十大评论之一。徐迅雷还成为畅销杂志《读者》的原创版签约作家和《杂文选刊》、《杂文报》的专栏作家,并担任了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

    前不久,在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召开的“徐迅雷评论作品研讨会”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赵凯教授说:“徐迅雷的评论有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精而管用,以人为本,博古道今,百姓语言,雅俗共赏。”杭报集团总编辑赵晴也对他的评论高度评价:“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句句是实话、真话、人话,没有官话、套话、虚话,体现了‘义正词严却不意气用事’的媒体立场,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与民同心、为民请命。”读者代表、杭州铁路中学退休教师方北新说:“2002年,徐迅雷那篇《<教师法>不适用企业退休教师吗?》对解决我们这些国企退休教师的待遇问题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代表所有受益的国有企业退休教师对徐迅雷同志表示感谢和敬意。”

    “评论是我的爱好,更是我的事业。”徐迅雷说,“把兴趣和工作结合起来,这再好不过了。”10年来,他致力于时评杂文写作,基本上每个工作日要写1篇,全年发稿200多篇(这个工作量约为媒体专职评论员的3倍,也是国内唯一的),加上业余所写的,他迄今已发表文章2000多篇,《人民日报》出版社将部分文章编辑出版,书名就叫《只为苍生说人话》。

    仁心为人济平民

    徐迅雷的悲悯情怀并不只是体现在激扬的文字上,这种情怀也在他的生活中践行,在他的生命中升华,他说人生不必“及时行乐”,但需要“及时行善”。“温暖之手的伸出,不一定都要感动整个中国,只要你能感动一个人并且感动自己,你都是双份的温暖存在。”?这是他写在一篇时评里的话,我们从他的关爱举动上感受到了这种温暖:10多年来,他每年都捐赠一个月的工资和奖金用于慈善和公益事业,以体现每年有十二分之一的时间奉献给社会。2008年我国先后发生雪灾和地震,他向灾区捐款3万多元。他每年都会为杭州市的“春风行动”捐款1111元,这个数字是表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撑起四根顶天立地的柱子。但他自己最难忘的是,2001年年初,他把手头仅有的300元钱统统捐给了遭受雪灾的内蒙牧民——那时他工资收入较低,而且当时所在的单位不能及时发放工资,他“破釜沉舟”、山穷水尽之际,收到了一笔稿费,才得以顺利度日。

    徐迅雷悲天悯人的情怀,与其经历关系密切。他出生于浙南山区的青田县小令乡,时间是1966年的3月——用他的话说是自己几乎和文革同时“诞生”。青田当年是省级贫困县,小令乡则是贫困县里的贫困乡。所幸的是父亲是乡村教师,每月有三四十元的收入维持全家生计。童年留给他最深的记忆便是“饥肠辘辘”,温饱确是一个逃不过的大问题:自己常穿别人的旧衣服,经常煮番薯丝当饭吃;那种饥饿感是他永远忘不了的,以至工作后他拿到第一笔工资时才有了“吃饱肚子”的感觉。但是贫困境遇并没有影响他勤奋地学习,1982年他考上丽水师专,成为乡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他在学校里表现优秀,18岁就入了党,并担任学生会副主席。

    1985年,19岁的他师专毕业,因擅长写作,留校当了校长秘书,一干就是6年。后来老校长调任丽水地区政协领导,希望他能到政协工作,于是他报考了公务员,到丽水市政协当了秘书,后又担任秘书科科长,前后又是6年。后来,徐迅雷作为后备干部被组织选派到青田县海口镇担任镇委书记。正是因为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他最无法忍受的是孩子失学,他经常掏钱让交不起学费的孩子重回课堂。

    青田是著名的侨乡,徐迅雷几个弟妹先后都到了国外,但他不想去海外淘金,留在国内“安贫乐道”,笔耕不辍,工作之余,常在浙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被称为“丽水一支笔”。1999年夏天,干了两年半的基层“一把手”的他,却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惊讶的决定——弃政从文,辞掉公职到杭州的青年时报社应聘记者,报社总编问他为何放弃干部职位,他的回答是“就因为喜欢写作,想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在丽水医院的工作随他来到杭州,为了支付购房贷款,他进行“井喷式”的写作,把自己的人生积累和生活压力变成一篇篇闪现思想火花的时评杂文,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等各大报刊上发表。与此同时,他在《青年时报》开办了省内最早的评论专版《思想》(即该报的时评版前身),影响不小。2002年,他跳槽到《都市快报》,当了一年见习编辑后即任该报新闻部编辑主任,干了两年,为了有更多时间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便放弃相对较高的薪酬再次辞“官”,宁愿做一个普通的专栏作者。

    “我对未来充满乐观,又对现实充满思虑。”徐迅雷的这种思虑表现在所写的大量时评和杂文上,也体现在参政议政上。作为政协委员,他利用各种机会反映社情,传达民意。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期间,他一共写了8个提案,网上点击率曾列第一。这些提案都关乎民生问题,有建议杭州免费开放更多公园的,有要求进行教育减负、重视外来民工子弟公平教育权利的,有呼吁确保临安采摘山核桃人员生命安全的,还有关于为实现公交优先而实施“加密工程”(增加公交线路和运营车辆)的建议,关于城市道路扩建应注意“毛细血管”“神经末梢”、要重视骑车和步行者路权和安全的建议等等。自称是环保主义支持者的他,积极倡导绿色出行,他自己每天骑车上下班,早在几年前,他就通过调研撰写了4000字的文章,分析绿色出行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建议政府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得到市领导的批示,并上报给全国政协。在政协全会的大组专题会议上,徐迅雷更是充分行使委员的“话语权”,曾对加快发展我市社区医疗服务、重视预防投入、打造健康城市做专题发言;今年全会的大组会议上,他又第一个发言,建议政府文化惠民,专发文化消费券,让更多的人进入高雅艺术殿堂。每年两会期间,他都是白天参加会议,晚上要继续上班写评论。他说他不是官员,但是党员,是委员,是公民,是职员,理应为参政议政、为社会进步贡献一分力量。

    “只为苍生说人话。”这是徐迅雷的写作感言,也是他的人生格言。他用思想站立,用良知行文。我们从他的警世作文和济世作为中,听到的是一位当代媒体人与时代同步的前行足音,看到的是一位新闻评论者的人品与文品的高度统一。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