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地方谈】“农民市民化”须做好精准对接

2016-03-16 11:09:3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农民市民化,必须实现“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精准对接新市民,坚持走共享的城镇化道路,就要在城镇化建设中牢固树立改善民生的质量意识,把重大民生工程摆在优先序列……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比较缓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围绕这一话题,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计。(3月15日河北新闻网)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必须抓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首要任务。我省两会代表委员就今年两会提出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农民市民化问题进行广泛热议,并提出了具有真知灼见的建议。尤其是代表委员提出了:“创造条件,让农民‘进得来’,精准对接,让农民‘留得住’,加强服务,让农民‘过得好’”。这些建议具有战略眼光,也是对接人口市民化的必然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转移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已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如果按照国家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概念,核心是将更多“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化”无疑是未来几年乃至更长时期“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

    首先要积极为农民“进得来”牵线搭桥。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是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从长远看,我国还有大量农民没有城镇化,这是我国发展的突出难题,也是小康社会建设的短板。新型城镇化关键是做好“供给侧”大文章。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人口市民化牵线搭桥。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建设首先是加强人的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多规合一”,构建京津冀重要节点城市目标,提高城市承载力,为“人的城镇化”建设奠定基础,为农民“进得来”创造有利条件,为“精准对接”鸣锣开道。

    其次,为农民“留得住”营造宜居环境。人口市民化,城市将面临更多新市民的融入,如何为其营造宜居环境,也反映一个城市改革开放的胸怀和文明的程度,也是检验一个城市人性关爱温度的温度计。代表委员们说的好:要让农民迈入城市“大门”只是前提,站稳“脚跟”才是关键。我们不能只是把农民引进来了事,而是要在“留得住”他们、吸引住他们上面做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把服务工作做到家,送上门,想他们所想,帮他们所难,解他们所需,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为“留得住”营造“强磁场”。

    再者,为新市民“过得好”提供政策保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这值得我们思考。毋庸讳言,过去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农民“被上楼”现象,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改革滞后,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创新不足,重大的理论研究和公共政策落后于实践,制约了公共资源在城乡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农民市民化,必须实现“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精准对接新市民,坚持走共享的城镇化道路,就要在城镇化建设中牢固树立改善民生的质量意识,把重大民生工程摆在优先序列,全面推进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善民生行动计划,逐步扩大基本民生保障的覆盖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左崇年)

相关新闻

热门推荐